□蜀东泊客
【作家名片】
萧绪华,笔名萧习华、习华、绿水等。1964年生于四川省三台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在《四川日报》、《星星》、《北京文学》、《报告文学》等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著有诗集、散文集等文学作品6部。
萧习华本是三台县人,出生于涪江支流的凯江边上,岸滩上多芭茅花。因其二三十年来一直在华蓥山的大型煤矿工作,可以说华蓥山是他的第二故乡。
《生命河》是萧习华著书立说的第二本书籍,是本散文集。若干年前笔者看过此书,前言里说书的内容没有按顺序排列,只要你喜欢,翻到哪页都可以开读,目的是方便读者,算是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创新。我就是从后面开始读的。最后一辑“寒夜星光”,写“山”里的事情,是作家对华蓥山煤矿里的见闻录和对大巴山、歌乐山的游记观感,主要写的是由于煤矿的安全措施不到位和滥采滥伐等原因,频频出现安全事故。萧习华这些文字为人间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们进行了真实写照,有触目惊心的《太阳边,一颗头颅的闪耀》,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抚摸生命》,有身在其中的《感受艰难》,更有对未来祈祷和期待的
《寒夜星光》。在阅读这些文字时,设身处地,不禁想起笔者之流穿行于山水之间的水利建设者们,在国家大政方针之下终年逐水而居。开发时,大家去那荒无人烟之地,开山放炮,截流造海。当一座座电站建成投产后,又转战到别处。一年四季有家不能回,上不能敬孝道之心,下不能负养育之责。更有的因此导致家庭破裂,夫妻分道扬镳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正是这些奉献青春、奉献终身、又奉献子孙的漂泊者和建设者们,是他们前赴后继为日益强大的祖国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
第三部分“岁月诗痕”写作家记忆深处的故事,或与写作有关,或属岁月印痕。有一篇提到诗人杜甫于三台县写下千古名篇《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掌故,令人印象颇深。不过最让人喜爱的还是第一部分“生命帆船”和第二部分“心上江河”里部分篇章。这些回忆性的美文,记录的或是与自己生命成长有关的事情,或是人生旅途中收获时的感慨。《躺在一条河上》、《生命的天空》、《人生最初的一页》等摈弃了空洞无物的纯粹式抒情,以事实的发生发展和情感脉络走向相交叉来进行写作,
既收到了散文所应有的“形散而神不散”效果,又避免了光讲故事,让读者看着有种想打瞌睡般的乏味;《面对儿子》、《灵动如鱼》、《想念》等从生活出发,将身边事物和平常用语信手拈来写入文中,使文章显得情趣、鲜活,如“架势长,长大了去找你爸爸”、“你两爷子硬是感情好”、“这个娃儿才不怕冷呢”(《面对儿子》),打破了许多读者以为码字作文乃高深莫测、不可等闲视之的藩篱;《童年断想》、《芭茅花开了》、《回望那棵大树》等则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作家的写作过程中交叉进行,反复进行”(茅盾语)的具体表现。
《老家》是一篇长文,作家从与幺祖父在北京周口店参观猿人遗址起笔,写其祖上“相拜于唐八爷”、“侯封自汉千秋”的家族史,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写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将老家写成一艘在岁月的河流中漂泊的船只,写老家是因根深而不断繁衍生息的一颗年轮之树,直到最后以老祖母的微笑结束全文。尽管全文写的是追溯性的文化散笔,也不妨将其当作家族的“族谱”之类文字来阅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已普遍解决了
生活的温饱,许多人家又在民间开始修各自的族谱了。将族事以文化文本的载体方式流传,应该说还是有必要的。这也需要各姓氏家族里有文化有经济的实力人士责无旁贷地去担当。
准备写这篇小文时,有文友告知萧习华已调往宜宾某煤矿工作。萧习华早在华蓥山煤矿工作期间,创作成绩已斐然,2008年就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广安市第一个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历经坎坷,才知劲草的伟大,在河坝的鹅卵石中顽强生长的幼小的芭茅草,一年两年,如星火燎原,沿河而下,形成一条巍巍绿色长城”(《芭茅花开了》)。历史的长河中,正是因为许许多多有名无名的萧习华式的作家,在将文学的火炬一代代传承。
让我们祝福作家萧习华从广安的华蓥山上再次出发。
新闻推荐
□雷京近一个月来,前锋区代市镇龙王村村民罗老芬一直沉浸在幸福里——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给她和女儿带来了致富希望,更重要的是,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尤其是帮扶干部的关爱,让她感受到了贴心的温暖。这...
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