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熙行书横幅。
□刘敏 文/图
这幅横幅是赵熙的书法作品,为广安区文物机构所收藏,纸本。文云:“兹岩足逍遥,下可坐百人。岂徒木石居,直与秡鹤隣。”落款为“衡漳仁兄大人雅正赵熙”。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晚清第一词人。在近代川渝传统文人中,乃一流大文人,他“工诗,善书,间亦作画。诗篇援笔立就,风
调冠绝一时。偶撰戏词,传播妇孺之口”。光绪十八年(1892)中进士,殿试列二等,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应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
赵熙书法,字体秀逸挺拔,融诸家为一体,时人称“荣县赵字”。民国二年(1913),成都少城公园建立“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赵熙亦为其书写了碑名。赵熙书法是集古之大成,于宋元之前的书法大家几乎都有涉及,每习一家均能融合变化,来去自如,写出自家新意,人称“千年书坛唯见此人而已”。书画家余中英为赵熙弟子,他在《赵熙书法》的《序》中写道:“先生书法,初出于颜赵,中年以后端庄劲重,上追唐贤,不规规于一家者,盖由学问性情使然。”近代文人陈兼与称其“书法最工,初为帖学,近小欧阳,后泛涉汉魏诸碑,于北魏之张猛龙,尤有入处。故所作峻整栗密,而又气骨森张,近百年间,罕有与并”,还说:“先生书札特精且勤,友朋有书必覆。或简短数行,或连篇累牍。文字高古,有六朝人风格。而小行草笔精墨良,疏落有致,每令人爱不释手,得之者珍如拱璧。简札散布人间颇多,有以学问商榷诗词酬唱者,即素未识面,亦未尝不予裁答。”
清末民初,成都汇集了大批文人学士。他们中有前清状元、进士、举人、知府、翰林、御史,有“一生不做官,桃李满全川”的教育家。为政者,清廉刚正,循声卓著;为教者,扶掖后学,培育英才。他们均德才兼备,经世致用,广植桃李,嘉惠士林,使巴蜀文化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在这批文人学士中,有不少人受到主持川政者的礼遇,其中的佼佼者被尊称为“五老七贤”,主要人物有赵熙、颜楷、骆成骧、方旭、宋育仁、庞石帚、徐子休、林山腴、邵从恩、刘咸荥、曾鉴、吴之英、卢子鹤、文龙等等。“五老七贤”中,尤以赵熙的威望成就最大。赵熙为前清翰林,且以诗、词、书、画、戏五绝扬名海内,尤以诗词书法成就最高,有《香宋词》流传,当时称为“清末第一词人”,其书法赞为“荣县赵字”,蜀传统有“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之谚,为世人所敬重。
“五老七贤”除文翰诗墨名扬学林艺坛,又互以名节相砥砺,他们敢于仗义执言,针砭时弊。赵熙在清末就是有名的“铁面御史”。诸公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处于官民之间,沟通政令舆情,既为官方尊重和忌惮,又为民众敬仰,深孚人望,为时所重。1924年,军阀杨森盘踞成都,北洋政府任命他“督理四川军务善后事宜”。次年,杨森在成都推行市政建设,强令拆民房扩建马路。民房要市民自拆自建,不予补偿,以致民众流离失所,怨声载道。“五老七贤”们联袂至督署交涉、抗议,为民请命。此事弄得杨森甚为难堪,又不好发作。杨森恼羞成怒,事后蛮横扬言:“我才不信你‘五老七贤\’的脑壳是铜打铁铸,我就要试试看砍得落砍不落!”“五老七贤”们为社会主持公道,亦为地方恶势力不满,他们背地咒骂他们是“五个烧火佬,七个讨人嫌”。足见一代学人不只是谦谦儒士,他们也是有气节的勇士。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玲记者:作为窗口单位,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时,如何改进工作思路,让工作作风更加扎实?曾全明:在开展县级领导班子“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我单位将专题教育活动与部门工作实际...
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