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外,一条石板路与老井连接。
老井旁的柱础。
□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赛龙镇有一个村,名为“井埯院”,顾名思义,有一个院落,院落处有口井。院以井名,村以院名,这口井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呢?
4个洗衣台排在井旁,井水自溢入台
这肯定是一口不一样的老井!
该井位于井埯院村2组,是一口老井,颇有些特别:井沿比周边无水的田块高出约2米,但井水却贴近了井沿;4个洗衣台在井旁排成一排,台面竟也比井沿低,井水从井壁的人工洞眼溢出,可直接进入洗衣台。
4个洗衣台排在井旁,这样的布局,记者还是第一次看到。这至少可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井水充足,取水方便,人们洗衣可不必到溪河边去;二是井中之水几乎全部来自地下泉水,周边的地表水渗不进去,因此根本不必担心洗衣后的污水反渗入井中。
细观井沿,为一块边长约1.5米的方形石板凿成,其中井口直径约0.8米,表面相对光滑,但有两段像是被人工凿去了一层,圆圆的井口上同时还有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半圆形的凹槽,似乎是井绳在井口上长年累月留下的磨痕。在记者观察老井之际,当地69岁村民伍祥友走了过来,他向记者解释,这是为了抽水才打成这个样子的,“将井口打了一部分,是为了放木板,然后在木板上放抽水机,凹槽则是放抽水管子用的。”
伍祥友说,老井周边约有50亩稻田,每逢天干年份,为了保证育秧和插秧,人们便将井水抽去灌田,“井只有一丈多深,但抽水机要连续抽上近4个小时才能见底。一旦关掉抽水机,井水又会很快涌上来。”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井水一旦达到临近井口时,却不再往外流得太多,而只是沿人工凿眼往外溢出约竹筷粗的泉水。伍祥友说,这可能是井水达到井口后,形成的压力让它保持了平衡。
从未枯竭,传说打井时用铁锅罩住涌泉
关于老井的历史,伍祥友说,这个没人讲得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么多年来,这口老井从来没有枯竭过。
“(上世纪)九几年,好像是九六年,不少竹子都被干死了,但这口井就没有干过,井里依然是满凼凼的。”伍祥友说,凡是遇到天干年份,周边多远的人都要到这里来挑水,前来挑水的人排成了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龙。
接着,他向记者讲起了关于老井的传说:“相传最初打井时,突然打通了阴河水,水迅速涌了出来,吓得打井的人直往上爬。为了压住这么大一股水,人们赶紧找来一口铁锅,将井底罩住,这样才使井水的涌劲弱了许多。可能就是井底有铁锅的缘故,所以井水从人凿的洞眼流出来后,久了就留下锈黄色的痕迹。”但当记者问起抽水见底后是否看到铁锅时,伍祥友却回答说:“没看到。”
古时,有这么好的一口井,自然是选择居家条件的重要选项,不知何年何月,井埯院子就这么诞生了。院子始于什么时候,伍祥友说不清楚,“估计也没有人说得清楚,我只晓得解放前,院子里住了一个大粮户,叫蔡文博,院子里还专门建了一个装粮食的大仓库。”
而今,蔡文博的粮仓早被拆除,原有的老院子也被解放后新修的一座座民居代替了。不过,从院落遗址处,我们仍能看到一些残留的痕迹,如雕刻精美的柱础石、破烂而废弃的木床檐子雕饰等,似乎都表明这个院子曾经有过辉煌——或许,这一切,都是院子前面的老井所带来的福音吧。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站廖小兵文伟本报记者刘莉华“没有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特定问题调查的推动,3家塑料厂偷排、漏排问题不会处理得这么及时。”1月8日,记者在岳池县中和镇马家桥村采访时,村民马建军说道。马建...
岳池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岳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