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仪(陇)北(碚)路旁的乡村小卖部。
杨顺忠吃力地从货架上为顾客取香烟。
躺在床上做饭。
晚上,杨顺忠通过这个洞口卖东西。
村民喜欢到小卖部和他拉家常。
与人下棋是杨顺忠最大的爱好。
自制的可“伸缩”扫帚帮他将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排竹竿是杨顺忠的“秘密武器”。
废水和大小便通过这截管子排向屋外。
□本报记者 付晓敏 张启富 胡佐斌 文/图
他高位截瘫,却自强自立,独自经营乡村小店20余年;他身处逆境,却处处为他人着想,婉谢了政府送他去敬老院的安排。他说:“去了敬老院,政府还要安排人来照顾我,那样会给政府添麻烦的。”他仍然靠坚强的毅力打理着他的——
在距离岳池县东板乡政府1公里的东板村3组,省道仪(陇)北(碚)路旁,有一个名为“自力自强”的小卖部,它的主人叫杨顺忠,一个瘫痪在床44年,只有胸部以上和双手能够活动的64岁孤身老人。
一个在常人眼中生活都难以自理的高位截瘫病人,不但生活实现了自理,还将一个小店维系至今20余年。这是怎样一个坚强、乐观而自信的老人?
5月24日,记者充满好奇地走进这个神秘的乡村小卖部和它的主人。
小卖部为两间占地50多平方米的低矮瓦屋,远远望去,立在一大片稻田边,显得特别突出。走近可见,小卖部的门额上用粉笔写着“自力自强小卖部”的店招。低头进门,小卖部给人的印象是简陋,但很干净。30平方米的正房中央,摆着一张大圆桌和几根条凳;靠左墙放着一个老式碗柜,墙的正中,开着一个碗口大的圆洞;靠右墙是一个陈旧的大货柜,柜上一个19英寸的彩色电视机正放着节目,柜角堆放着几件啤酒和矿泉水;正对大门的那面墙边安放着一张钢架单人床。小卖部经营的货物很少,无非香烟、啤酒、矿泉水、火纸、蚊香、盐和味精之类。
时至中午,床前一个小方桌上的电饭煲开着盖,盛了些水,老杨正躺在床上,伸手往电饭煲里下米。见我们来访,老人高兴地招呼我们坐下。出乎我们意料,老人非常整洁,头发、胡子都是自己用剃刀打理过的,只是因常年不见阳光,他的脸和手显得有些苍白,但精神尚好。老杨告诉我们,他的小卖部是靠他躺在床上经营的。
老杨的床是一张特别的床,床及其四周是小卖部和他生活的核心区。床的里侧,靠墙放着一个摆满香烟的小货架,货架旁,放置着蚊香、食盐、打火机等;床的上面,拉着一根铁丝,挂着几袋味精等调味品;床头上方的墙上,是一个直径20公分的圆洞,通过一截塑料管延伸到屋外,平时,洞口用一个软塑料包塞住;在他脚的一方,一排长短不一的竹竿整齐地排列着,竹竿末端绑着弯钩、扫帚、布头……老杨神秘地说:“这是我的‘秘密武器\’。”
“货是打电话让商家送的”,“白天,有人买东西,就直接进屋来;晚上,就通过那里——”他指指左墙中间的圆洞,为我们演示起来。只见他用手边的一个长铁钩将一根带钩的竹竿钩到手上,然后把一个塑料袋挂在竹竿的钩上,再把塑料袋支到洞口,顾客将钱放在口袋里给他,他再将货物放进口袋,递给顾客。对于我们“怎么能将屋子打扫得这么干净?”的疑问,他又钩来一根竹竿,顺手拿起床边的一把扫帚,将其插进竹竿里,扫帚便可以伸到屋子各处了。长短不一的竹竿帮助他调节远近不一的距离。那根一端缠满布条的竿子,则是他打扫扬尘用的,难怪他屋子里没有一处蜘蛛网。“生活废水、大小便怎么处理?”他揭开头顶的塑料包,将一瓢废水倒进塑料管,水便流到屋外的一个池子里。难怪屋里闻不到一丝异味!
在摆谈中,记者得知,杨顺忠自小便患有严重的类风湿病,17岁已不能行动,20岁时已完全瘫痪。疾病和长期卧床,使他的下半身严重萎缩,身体只有头颈和双手能够活动,如今,右手指关节也变得弯曲而僵直。上世纪90年代初,杨的父母相继离世,妹妹和妹夫在仪北路旁帮他搭起一个小茅棚,他便开始靠自营一些日杂小商品为生。由于位置当道,加上他老少无欺,生意一度很红火。2004年,因仪北路扩宽,他的小茅棚被拆,在妹妹妹夫的帮助下,他又在今天的位置上建起了这个小卖部。请人接通电源,安上电扇,打好水井,装上抽水系统,进上货物,他的生意又开始运转了。为鼓励自己,他特意给小卖部取名“自力自强小卖部”,还自作励志诗,请人写在墙上。不久,他妹夫病逝,多病的妹妹也随女儿到成都定居,这样,无依无靠的杨顺忠完全独自支撑起小卖部,并靠此营生,这一来又是10多年。
杨顺忠生性乐观,待人热忱。他喜欢和别人聊天、下棋,帮人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困难,村民们有事无事都爱到小卖部坐坐。或买盐、买烟,照顾照顾生意,或拉拉家常,或干脆摆上象棋杀上两盘。遇上村民有啥不顺心的事了,他总是想方设法去开导,几句话下来,便能说得对方喜笑颜开。他有一句口头禅:“人要心宽!”在他心中,人生没有迈不过的坎。他还曾经主动要求为一个需要换肾的乡亲无偿捐肾,后因配对不成功而作罢。“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挽救别人更有意义的生命。”杨顺忠解释道。
随着交通的改善,村民购物渠道的拓宽,杨顺忠能经营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少,生意也越来越冷清,加上年事已高,身体越发不便,他的处境让乡党委政府和村上的干部及乡亲们担心。乡亲们经常主动上门,帮他解决一些他没法克服的困难;乡上为他落实了“五保”政策,并劝他去乡敬老院集中供养,但杨顺忠谢绝了,“去了敬老院,政府还要安排人来照顾我,那样会给政府添麻烦的。”他告诉记者,“我有一个心愿:就是把我的‘自力自强小卖部\’办到我完全不能动弹的那一天为止!”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婧案情回顾:2013年7月21日,王军的儿子在岳池某酒厂旧房改建施工中不幸死亡,经调解,施工方一次性支付80万元赔偿金。因与儿媳小雪就分割问题不能达成协议,2013年9月4日,小雪将公公王军诉至...
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