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种核桃一亩有余,纯收入近半靠它——
□刘保刚本报记者徐凯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广元市朝天区,嘉陵江两岸,座座村庄镶嵌在核桃林中。沙河镇三湾村村民王秀月正在核桃园里除草,树上的果实压弯了枝条:“原来周围山上全是荒地和低产地,后来村上改种果树,我家栽了500多株核桃树,去年收了1000多斤核桃,卖了2万多元,今年有望增收一倍多……”
在朝天区,像王秀月这样的核桃大户还有很多。去年,该区核桃产量突破1万吨,连续3年位居全省县区首位,实现产值5.1亿元。
产业园区化,地里建起核桃博览园
“建设园区后,我家1亩多地成了核桃博览园。看,这棵是新西兰品种,那几棵是云南的品种!”朝天区中子镇高车村村民郭明发告诉记者。
近两年,朝天区按照“城园共融、城乡统筹、三产互动”理念和“一区一带一基地”布局,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施工,基本建成集现代林业观光、乡村生态旅游、核桃文化于一体,生产、销售、加工、科研体系较完备的中子现代林业示范园区;建成集食用菌新品种栽植、新技术研究、新科技转化为一体的羊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使核桃产业发展逐步实现园区化。
目前,该区核桃基地规模达25万亩630万株,覆盖25个乡镇,人均拥有1.2亩核桃。规范建立8个核桃产业专合组织,带动2.75万户,宣河乡核桃专业合作社培育成省级示范专合组织。
去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85元,其中仅核桃收入就达2000元以上。全区核桃收入上万元的农户达4200余户;依托核桃林产业发展特色旅游,收入达1.2亿元;培育以经营核桃产品为主的个体私营户38户,林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12%。
严把科技关,单株产量增至9公斤
“技术人员教我如何管护,我家的核桃树坐果率由不足40%提高到90%以上。”朝天区朝天镇双河村核桃大户杨满林体会到科技的力量。
朝天区成立核桃研究所和森林蔬菜研究所,与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区院合作”、“区校合作”、“局所合作”,成功研究出方块导模芽嫁接技术和大树改良技术,其中“核桃方块形模型”申请为国家专利,较好地解决了核桃嫁接成活率偏低的技术难题,核桃单株平均产量由6公斤提高到9公斤,丰产期平均缩短4年;选育出“硕星”、“夏早”、“沙河”3个核桃省优品种,被省林业厅确定为西南地区优质推介品种;研制出“朝林一号A型、B型”林药和核桃专用肥,对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坐果率和优化核桃品质起到关键作用。
该区组织林业技术人员、种植大户赴云南、陕西、辽宁等地学习考察,培养了一支本土化专业技术队伍,成立以村组为单位的专业机防队伍,进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核桃保果率。区核桃、森林蔬菜研究所与种植户签订技术服务协议,技术人员对种植户逐户指导,达到户均有1名技术明白人。同时严把“标准栽植关”、“综合管护关”、“果实采收关”,确保产品质量。
延伸产业链,产品获“国”字号殊荣
“我家附近的超市里卖朝天核桃,口感非常好。今天在朝天看到漫山遍野的核桃树,大开眼界。”6月28日,来朝天区旅游的浙江游客陈明善说。
为了延伸核桃产业链,该区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协会+农户”等模式,“产销联动、利益同享、风险共担”,建成川东北最大的核桃批发市场,填补了甘南、陕南、川北地区无大型核桃交易市场的空白。
成功引进棒仁食品有限公司、烟灯山智慧油加工厂、栈道土特产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核桃精深加工,开发了椒盐核桃、琥珀桃仁和核桃油等特色产品。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核桃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基地建设、管护措施、品种改良、科研开发、品牌保护、加工营销等政策扶持和奖励。
“朝天核桃”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四川省著名商标”称号,并在西博会、中国核桃大会、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获得 “金奖”、“最畅销产品奖”和“深受群众喜爱展品奖”,朝天成功创建为“中国核桃之乡”。
如今,朝天核桃远销浙江、上海、山东等10多个省4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部分国家,核桃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朝天区区委书记蔡邦银说,到2015年,全区核桃种植规模将达35万亩,产量实现3万吨,年人均核桃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建成川陕甘规模最大的核桃交易集散地和全国知名、全省最大的核桃生产加工基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徐凯)近日,科技部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率科技部秦巴山区“科技扶贫”专题调研组一行来广元进行了调研,在充分肯定了广元近年来科技扶贫工作所取得的重大进步的同时,给出“科技扶贫”题...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