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南岩。
龙岩洞正门。本报记者 陈榕玲通讯员 周金有 摄影报道
位于港北区大圩镇东南一公里的大圩龙岩摩崖石刻是贵港市公布的第一批7个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龙岩山海拔约200米,状似伏狮。龙岩洞位于龙岩山西面半山腰上,洞府门高约4米,门额上镌刻着明万历年间李焘的题字“龙岩洞”。龙岩洞主洞内洞顶圆如华盖,洞高15米,面积2500多平方米,可容千余人。洞内岩壁天然生成龙、虎、大鹏等景象,栩栩如生。穿过主洞,便到南岩,洞口朝东南方,站在洞口前,可一览山下优美的田园景色。从南岩向东沿一条狭窄的洞中小径走二十多步,又有一洞——东岩,洞顶上有形如莲藕、花果山等的石钟乳景观。龙岩景观早在唐朝就成为旅游胜地,宋淳熙元年(1174年)曾创建宝胜院,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善惠堂,清修建龙岩佛寺。
龙岩历代留下很多石刻题字,除洞门顶上“龙岩洞”三字外,另有“天然胜迹”四字。在接近洞门的右边崖壁上有唐贞观年间的“大罗天”三个大字。在南岩洞口上,有两幅石刻,一是明贵县知县林朝钥所书的“古怀第一山”(贵港古有“怀城”别称);另一幅是清康熙贡生曾光国所书的“东方巨观”。
历代名人学士也曾驻足龙岩,题诗甚多。清林鹤龄《秋日游龙岩》诗曰:“古寺云归晚,天开第一重。山高峰落雁,岩老石成龙。远树接晴翠,黄花带雨浓。上方今日到,独扣夕阳钟。”曾光国《游龙岩》诗:“秋霜才数日,策杖上仙宫。石古生飞虎,岩虚隐卧龙。瘦花依径老,醉叶归阶红。笑引同游去,云深没履踪。”广东梁上柱步韵和诗曰:“丙戌春三月,携朋馆此宫。风生疑啸虎,云卷若飞龙。坐石谈绎夜,焚膏继日红。丹成九转后,无迹亦无踪。”徐霞客于1637年中秋节前三天,由桂平来贵县路过大圩时,也曾流连观赏龙岩及附近诸山。
目前大圩镇党委、政府已把龙岩古迹列为镇里重点的旅游开发景点,大圩村成立了龙岩古迹管理委员会,以村里的热心人士陈茂清为首,向社会募集维修和保护经费,大圩的经济能人也捐资修建了半山亭。龙岩逐渐成为贵港市又一个融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