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身材,面带微笑,说话和声和气,对同志、对学员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永远是那样的诚恳,那样的“哥们”。这就是黎庆尚,一个从打工仔到挖掘机大佬的巴马库区移民青年。
黎庆尚系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那坝村人,现年35岁,以大股东的身份拥有了30多台挖掘机和多台自动装载运输工程车和小汽车,固定资产超过2000万元,近年又创办了巴马宏昶工程机械培训学校,兼营挖掘机出租、土方挖掘、土方填埋、公路修建、桥梁建设等工程,学校以巴马为中心,分校已分别创办到了金城江,甚至贵州等地。现从他的学校学习出师的挖掘机学员已超过1000人,且部分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典型。黎庆尚不仅成为名声在外的挖掘机老板,也成为水库淹没区移民不等不靠,全靠自己的双手一步一步脚印创造财富的榜样。
1992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岩滩水电站下闸封水后,号称“鱼米之乡”的那坝村、赐福村的良田和房屋全部被淹没,原来的盘阳河下游变成了“赐福湖”。
人们常说,艰苦的环境能打磨人的坚强意志,给人不服输的精神。2001年,黎庆尚大专毕业后,到北海日报社印刷当工人,积累了一定资后金,“不安分”的他辞职出来,到柳州找了一个门面自己开了一个小炒店,期间认识了现在的合作伙伴,巴马县所略乡人,在南宁销售挖掘机的邓应国先生。
从2004年起,黎庆尚就与邓应国合作,先是以半借半买的方式,拉来了一台挖掘机,并从百色请来了一位挖掘机手,一面揽工程一面学习。学到技术后,当年又增加了一台挖掘机,并带领本队的同族青年黎承荣一起出来,学开挖掘机,自己既当老板又当员工,每天一大早就出门,直到天黒才回到家。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于想象的辛苦,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他们勤俭节约,攒到的钱几乎用来扩大再生产,2005年挖掘机增到了3台,工程越做越多,黎庆尚忙得连家都少得照顾。有一次,在百林乡赶修公路,当天正是中秋节团圆节,母亲已在家煮好鸭肉摆上桌,可是等天黒了都不见儿子的身影。当晚10点多钟,当黎庆尚回到家时,看见母亲坐在桌边,等他回来吃团圆饭。这样的场景,对于黎庆尚的母亲来说已是见怪不怪了。就像2007年,黎庆尚在所略乡平六村开挖掘机修公路时,已是临近春节,腊月三十当天,当地农家已纷纷杀年猪过年了,他还在开着挖掘机作业,因为他受当地老百姓之托一定要修通路过新年。当晚9点多,一条新路开通了,当地群众兴高采烈,纷纷燃放鞭炮,家家户户都争相邀请他去吃晚饭。黎庆尚一一婉言谢绝了当地群众的盛情,立即赶回老家。当晚,当他把挖掘机一起拉到家时已是凌晨,新年的钟声已经响起,进到自己家门时全村鞭炮声四起。就这样,黎庆尚一步一个脚印,到2009年,他的挖掘机已增加到了12台,员工也有了20多人。
这时,黎庆尚与邓应国又开始新的构想。他们想,每年有这么多工程,需要挖掘机手很多,能不能办一个培训挖掘机手的学校?这也是对当地人做出的一点贡献。于是,两人一拍即合。2009年通过买地皮,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办学获准,当年7月创办了“巴马宏昶工程机械职业培训学校”。如今,他已把分校开到金城江、贵州等地,累计培训学员已超过1000人。
黎庆尚不仅自己创业致富,还带动了周边的群众共同致富,在当地群众当中,是一个敢闯敢干,诚实可信的经济能人。
新闻推荐
巴马讯
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寓教于审,立足挽救未成年罪犯,取得良好的法...
巴马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马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