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一页一页撕掉,1800多个日子倏忽而过,“十二五”的背影已渐行渐远,“十三五”的脚步声清晰入耳。又到了总结的年份,举笔凝望,掩卷沉思,我们不禁感慨万分。
这五年,是河池人获得感最多的五年。年均4.4%的经济增速并不亮丽,收官之年620亿元的生产总值,或许不及发达地市的一个零头。但“高、果、游、园”带来的发展成果,民生工程的巨大惠民,让河池市民无不如沐春风。对河池人来说,“日新月异”是这个年代最好的总结。
这五年,也是河池命运多舛的五年。面对当头一棒的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全市经济下滑的巨大压力,市委、市政府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战略定力,纵横捭阖,准确拿捏,砥砺前行,河池迎来了发展的嬗变。
提升干部执行力
保持专注发展定力
在广西的经济版图上,河池长期处于“八九不离十”的位置,近几年更是跌于十名开外,令人尴尬。
2012年1月,春节前夕,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震惊全国,河池的支柱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全面停产整顿。这对经济发展刚有起色的河池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甚至出现负增长。
面对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困难,一些干部内心彷徨,不知所措,对河池的发展前景充满悲观。
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发展、专注发展的定力尤为重要。河池的发展,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执行力提升作为推动河池各项事业的头号工程来抓,推动河池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2012年1月29日,春节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审定《关于实施执行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及其配套文件。
提升执行力,作风建设是根本。治理“骄、懒、空、虚、假、奢”,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河池市实施干部执行力提升工程开出的第一剂药方。
2012年8月,南丹县吾隘镇工作目标及责任落实存在的虚、浮、空现象,环境卫生存在的脏、乱、差现象,被暗访的市委主要领导严厉批评,后来该镇党委书记、镇长去职。
2014年4月,市纪委对市中心城区老街桥桥头至火车站道路工程质量事故等进行问责并通报,问责22人,给予党政纪处分6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人。
仅2015年,全市共查处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案件66件101人;开展后进单位、后进服务窗口、后进干部评比活动,对评为后进的5个单位、3个服务窗口、5个后进干部进行通报批评,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风整治触动河池市各级干部的神经,河池市干部作风实现了大转变,比拼执行力,成了广大干部之间的自觉行动。
2013年7月,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被定位为广西重点打造的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13年4月,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发出最强音,决定举全市之力,谋划推动巴马旅游区建设,围绕打造“长寿圣地、养生天堂”的世界级品牌,吹响了旅游区建设的“集结号”。
宏图一经绘就,河池上下立即行动起来,编制规划、谋划项目、对接协调、融资开发……市旅发委的办公楼,常常彻夜灯火通明。
终于,不到4个月时间,河池以经济弱区身份,成功突围,赢得“头彩”。河池旅游能从激烈的比拼中脱颖而出,除了河池独特的旅游禀赋,河池上下强大的执行力和超前的意识,同样居功至伟。
3年前,大任工业园区还是一片荒芜。市委、市政府一声令下,建设者们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河池精神,日夜鏖战,仅用两年多的时间,硬是在半山上劈出一个漂亮的产业园。
一批批项目的强力推进,让河池大地处处生机勃勃,活力无限。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超过1900亿元,是“十一五”的1.2倍。
下猛药去沉疴
坚持转型发展的定力
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后,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关停了96家有色金属企业。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短视行为注定行不通,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河池经济必须深度转型,走多元发展的路子。
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调研,多方论证,高瞻远瞩地把“高、果、游、园”(即构建高速交通网,发展特色水果业,建设国际旅游区,打造新型产业园)作为河池突围发展的基础工程。
“高、果、游、园”是河池的产业之基,希望之本,是生态工程,摈弃了只注重眼前利益的发展模式,更注重的是绿色发展,长远之道。但实施之初,便有不同声音出现。
2012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整市推进”核桃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珍珠李、黄腊李等名特水果,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核桃的收益期虽长达百年,但盛果期需八九年。政令一下,不少网友在网上发帖,认为此举“生搬硬套”,追求政绩,质疑声不断。
面对质疑,市委、市政府并不回避,抱着开放的态度,邀请网友代表到凤山、天峨等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这些最挑剔的网友点头承认,核桃适合河池,河池需要核桃。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认准的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无论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不折不扣地执行,一竿子插到底。正是有这种坚强意志和执著信念的定力,“高、果、游、园”才能顺利推进,全市多元、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
五年之中,河池实现了“飞天梦”,高速路里程突飞猛进,增加到323公里,红水河实现复航。“朝饮龙江水,暮游天涯地”,河池和全国各地的距离大大拉近。
据统计,在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带动下,5年间颜值“爆表”的河池旅游成井喷式增长,接待游客每年增速在20%以上。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超1800万人次,旅游收入180多亿元。
河池酒、水等新型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河池破冰发展的新生力量。其中,河池高端饮用水在全国各大城市攻城拔寨,甚至漂洋过海,每年增速在50%以上;水电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成为全市工业的主要力量之一。
加快企业“出城入园”,11个新型生态工业园区拔地而起,入驻园区企业达300多家,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有色金属、电力、食品加工、纺织、化工、酒水六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达330亿元。
坚持共享发展
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1月17日,南丹县八圩乡吧哈村纪泵屯,阳光打在村民黎祖昌的脸上,轻柔而又温暖。他养了3年多、300多公斤的肥猪终于卖出去了。
纪泵屯地处偏僻,这里和外界的联系只有一条山路,村里的土货要卖到外面,只能靠人挑肩扛,十分不便。黎祖昌养的猪太大没法抬出去,自己又舍不得杀了吃,于是干留了3年。
全市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2015年年底,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帮助下,屯里修建了一条3公里的机耕路,机动车通到屯里。山里的土特产可以轻便地运到城里,村民的生活有了新的盼头。
纪泵屯的变化是河池扶贫攻坚成就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进行开发扶贫工作,突出主动性、整体性、系统性和精准性,加大投入,创新模式,开发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162.07万减少至2015年的68万,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4万。
“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名群众,让老百姓生活更美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公开场合,不断重复这一执政理念,强调河池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保民生、惠民生尤显重要,不能懈怠。
于是乎,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引下,非独扶贫,蓦然回首,五年之中,无论衣食住行,还是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老百姓都得到更多实惠,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全市80%以上的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五年累计达782.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9%、11.4%。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市中心城区、县域城区、小城镇面貌有了较大改观。2014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33.35%,城镇人口达115万人。
——2011年至2014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全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96万户,完成城镇保障性住房4.87万套。
——全市建成运行的村(社区)政务服务中心1181个,让多数老百姓足不出村就办好事情;审批事项从565项精简到159项,有力地促进河池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十二五”的辉煌,已铭刻在册;向“十三五”进发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按照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定力,大力发展“河路”经济,突出抓好“高、果、游、园”,河池人民一定能与全国人民一起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新闻推荐
“老、少、山、穷、库”是河池基本面貌的高度概括。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落后,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河池成为全国、全...
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