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2010年12月21日下午,年仅38岁的长丰县老龄办副主任夏旺兵在上班途中突发脑溢血,经多方抢救无效,于2011年1月10日18时30分在县人民医院辞世,匆匆走完了他短短的人生旅程,离开了他热爱的岗位和他热爱的人们。
噩耗传来,上千名老同志以及曾经与他共事的老同事,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纷纷赶来吊唁,哀悼。
——哭旺兵,长丰县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的旗帜树起来,你猝然倒下;
——哭旺兵,三十八岁青春韶华,英年早逝;
——哭旺兵,怎么舍得家中贤妻爱女?自幼家境贫寒发愤读书学有所成
夏旺兵出生在下塘镇鲁墩村,有一个姐姐,二个哥哥,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夏尚富是全村有名老实人,为人厚道。每年都被生产队评为劳动模范,因他排行老二,人称二劳模。小时候,小旺兵就以父亲为榜样。
1990年,夏旺兵考上了高中时,母亲病逝。父亲、大哥也在病中,家中的劳力活全靠智障的三哥支撑,极度贫困的家庭已很难维持他继续上高中,姐夫陈乃春劝他不要上学了,可夏旺兵说:“如果不上学,我就什么希望都没有了。我要念书。再苦再累我都不怕。”夏旺兵在下塘中学读三年高中,早出晚归,中午从来没在学校食堂打过一次菜,吃饭的时候,他总是远远地躲着同学们,吃自家带的老咸菜。星期天回家,就帮着家里做农活,家中的犁田耙地,他样样都会。
高中毕业后,夏旺兵考取了合肥经济管理学院,此时,父亲、大哥相继病逝。家里已经欠下了很多债款,哪里还有给他念书的钱呢?姐姐、姐夫和亲戚朋友们从家里卖点农产品,你家三十他家五十为他凑齐了学费。他边上学边在附近的饭店里做勤杂工,勤工俭学,顺利完成了学业。
1996年,夏旺兵毕业后,被安排到罗集乡政府工作,任罗集乡农经站站长。但夏旺兵始终没有改变艰苦朴素的本色,他生活节俭,把省下来的钱用以偿还父兄生病所欠下的债款。当他听说一位亲戚家的孩子陈玲莉没有钱上初中时,就说我来资助她上学,使陈玲莉顺利地完成了学业考上了中专学校。
1999年6月,夏旺兵被调到县老龄办公室任秘书,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他在工作中认真细心,把所有的资料都整理的有条不紊,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2002年8月夏旺兵开始担任县老龄办常务副主任,这一干就是十年。夏旺兵忠厚老实,工作认真负责。他从事老龄工作以来,为老龄工作沤心沥血,经常加班加点,发病前,已经感到身体不适,但为了准备老年工作对外宣传材料,仍然坚持工作。为长丰县老龄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长丰县老龄工作多次被省、市授予先进单位,2010年又被国家老龄委授予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
县老龄委主任、民政局局长陈勇说:“旺兵不该在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的旗帜树起来的时候倒下去,老龄工作离不开他啊!”
“老龄工作需要实实在在干些事来,要想干上去,必须干事。在老龄办,只要想干事,就有干不完的事。”
县城吴山南路上,一扇破旧的铁门内,两层破旧的小楼,这里原是水湖镇房管所办公的地方。2002年底,县老龄办与民政局合署办公后,因为民政大楼内办公室紧张,老龄办便租用了这里的房子,从县委三楼搬到了这里。
二楼上,一间简易的办公室,旧式的木制门窗已经脱漆,门缝和窗缝,透进丝丝寒风,两张并排而放的办公桌,是夏旺兵和同事徐兆勇办公的地方,旁边是一架电脑桌,电脑桌上是一台带着厚厚后背的老式台式清华同方。那是夏旺兵所有心血凝聚的地方。破旧的电脑里一个个文件夹,清晰地记录着、收藏着他多年来辛勤劳动的足印。存放着各类上级文件、老年档案、工作总结。每一项,每一条,都是有条不紊,每次老年活动都有照片,每张照片都标记着图片说明。
没有人知道,一份6000多字,资料翔实的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的申报材料,要耗费他多少个夜晚去整理,条分缕析!这纵是任何文字高手也无法炮制的,因为每一项工作都是他在实际工作中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在那篇洋洋洒洒的6000字的申报材料中,没有一句冠冕堂皇的空话、套话、废话,字里行间,林林总总,记载着老龄工作的每一件事。这其间又凝聚了他多少心血和汗水呢?
2003年11月,原张祠乡党委副书记、乡纪检书记、乡政法委书记徐兆勇,被调到县老龄办任副主任。夏旺兵是老龄办的常务副主任,官位比他高,他比旺兵大19岁。
一开始,徐兆勇觉得夏旺兵年轻,又处在领导的位置,担心工作难以配合。通过观察合作,半年后,徐兆勇的心放下来了。他没想到还不满30岁的夏旺兵,工作起来有条有理,有板有眼,考虑问题细致周到,成熟的有点不像他这个年龄的人。
在工作中,夏旺兵把徐兆勇当成自己的长辈一样尊重,什么大事小事都在一起商量,沟通。他认为徐兆勇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便虚心向徐兆勇学习。
单位有什么评先进的名额,他们都会推让。只有在2008年,县民政局局长、老龄办主任陈勇强行给夏旺兵报了个省先进个人。
老龄工作没有硬性指标,主要靠协调,与党委政府协调,还要与方方面面协调好关系。他说,老龄工作需要实实在在干些事来,要想搞上去,必须干事。
2005年以前,长丰县没有一所像样的老年活动中心,夏旺兵便经常与老同志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大家众望所归就是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活动场所。于是,夏旺兵和徐兆勇多次去找县里的一些老领导姚从和、程晋荣等商量,共同策划,向县委县政府打报告,为了草拟、修改报告,夏旺兵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最终利用国家“星光计划”项目,依靠县老龄办、县民政局、全县老同志的共同努力,多方筹资募捐争取资金800多万元,建成了3000平方米县老年活动中心。同时通过整合资金、房屋,帮助双墩、下塘、杨庙、吴山、朱巷、庄墓、杜集、罗塘、造甲、陶楼、左店等11个乡镇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使全县14个乡镇工业区拥有18所老年活动中心。各活动场所均设有办公室、接待室、教室、棋牌室、娱乐室、健身房、电脑室、书画室、档案室等,能开展各种娱乐、学习和健身活动。随后,夏旺兵又开始着手落实了组织网络建设,建立健全三级老龄机构,各乡镇、工业区均设立了相应的老龄机构,村居委会也成立了老年协会,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老龄工作网络。并将村居老年活动室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建村居老年活动室83个,占全县村(居)总数32%,每个村居老年活动室面积都不少于60平方米,并设有图书室、娱乐室等,确定专人负责管理,每月开展活动。
有了活动场所,有了组织网络,没有经费怎么办,夏旺兵通过多次调研、协调,使经费问题也得以解决。南部乡镇将老年活动经费纳入乡财政预算,北部乡镇施行实报实销。老龄工作基本做到了有专人负责、有经费保障、有活动场所、有活动内容、有工作成效。
为了对全县老年人口基本情况有整体的了解,为党委、政府提供宏观科学决策的依据。县老龄委决定对全县老年人口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为此,夏旺兵精心设计了可以反映出老年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健康状况等情况的《老年人情况登记表》,首先通过县乡村三级工作动员会,对建立老年人档案工作作了具体的布置和安排。然后确定乡镇登记员,对每村每户进行调查登记。在登记的基础上,分类整理,分三大项进行登记造册。这项浩瀚庞大的工程,只用了短短三个月时间于2005年底圆满完成。在全省率先建立老年工作档案,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表扬,六安、霍邱等地市县纷纷前来长丰学习参观。
在平时工作中,夏旺兵总是积极采纳徐兆勇的工作意见,可是就是一件事没有听他的。
有一次,夏旺兵告诉徐兆勇,自己的血压越来越高,光吃药不见退下去。
徐兆勇说,你那一二块钱一瓶的药肯定作用不大,还是换好一点的吧。
夏旺兵过几天真去换药了,谁知他换的只是七块钱一瓶的。
徐兆勇说,你就不能花一二百块钱买一瓶好点的吗?
他说,没事,我年轻,抗得住。
“旺兵啊,下塘人欠着你一顿饭”
下塘镇老龄委主任孙乐禹是一位老乡镇干部。2009年,孙乐禹退休后到镇老龄委负责全面工作,与夏旺兵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孙乐禹说,因为几位老同志一直都是从事行政工作,一开始不知道老年工作具体怎么做,旺兵就来教我们工作方法,指导我们开展工作。教我们怎样建“六有”“六不”“五上墙”,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如何收集信息资料,培养教育典型,使老年活动中心充分发挥作用。
旺兵是下塘人,对下塘的老年工作格外关注。镇上每次举办老年活动,他都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向老人们表示慰问并带来节日礼物。
明华村80多岁的吴正强老人是位老党员,由于子女之间产生矛盾,都不愿赡养老人,夏旺兵了解到情况后,多次上门做儿女的思想工作,使儿女们转变了思想,主动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成为全村爱老敬老的模范。在吴家儿女的带动下,全村爱老敬之风尉然成风,后来,明华村被国家六部委授予全国敬老模范村。
这件事让旺兵很受启发,他决定把自己的家乡下塘镇做为全县乡镇工作的试点镇,把明华村做为全县村级老年工作的试点村。下塘镇也不负旺兵的苦心,老龄工作连续多年获得省市县表彰。镇老龄委的陈桂亚老人被国家六部委授予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夏瑛等四人获得全国孝亲敬老之星。下塘镇老年工作在六个方面获得了全国先进。
下塘镇老龄办主任何家华说,旺兵是个十分谦和的人,平时不笑不讲话,虽然平易近人,但工作上却很有原则性。2008年12月初,下塘镇率先开展为60岁老人免费送一张6寸彩色照片活动,这对许多一辈子都没有照过相的老人来说,格外珍贵。但负责照相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故意诱导群众放大照片或拍合影照,每次收费高达40—60元。有人将情况反映到旺兵那里,旺兵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照相点,对照相工作人员的做法提出了严肃批评,他说:“这本来是党和政府为群众免费服务的好事,你们这样做会让活动本身变了味,让群众烦感,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下塘关工委主任杜国富说,旺兵与人为善,厚道待人。2008年底,关工委的几位老同志在万岗村发现有位103岁的百岁老人耿学华还没有上报,就给旺兵打电话,当时旺兵正在市老龄委报材料,于是就让杜老赶紧把资料传给他,让耿学华老人享受到了应该享受的待遇,当旺兵去看望老人,把补助送到老人手里时,眼明目聪的耿学华老人高兴地说:“要不是你们工作认真,我这把老骨头就享受不到国家政策了。”她把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中,说:“待会我让重孙子去给我买点牛奶和面包来吃。”
旺兵的三哥家在下塘,他来镇上开展工作从来不提任何个人生活上的要求。没有半个字提到要为自己的亲人谋取任何一点私利。每次来镇上,吃饭时总是吃个简单的工作餐。他说,我家在这,又是农村出来的,过惯了节俭的生活,粗茶淡饭就够了。
2010年12月19日下午2点多,也就是旺兵生病的前两天,他到下塘镇埠里、长岗两村检查老年优惠证办理发放情况。直到5点多钟,天都已经擦黑了,镇老龄办的同志留他在镇上吃完饭再走。旺兵执意不肯,饭都没吃就回去了。孙乐禹说:“我们一想起这件事心里就很愧疚难过,饭也没吃就走了,老是觉着心里欠着他的。”
孙乐禹说:可我们每次到县城办公事,他都热情接待,到那里去感到特别温暖,什么需要他办的事情,他都马上帮你打电话联系,积极帮忙。这一点都让我们深受教益。
镇老龄办主任杜国富也说,每次去县城如果不去旺兵那,就像有件什么重要的事没办一样。去了就感到像到了家一样。
他与人为善,为人厚道,大家从来没叫过夏主任,都亲切地叫他旺兵。
他们说,虽然在年龄上不是一个层次,但在工作上却凝结了一份深深的情谊。
当听到旺兵去世的不幸消息后,下塘镇的五位老人都心情沉重地来到县城去看望、吊唁旺兵。
妻子范海燕:“我很崇拜他。他这个人很好,真的很好。他善良,品质高尚,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很幸福。跟他过什么日子,我都很踏实。”
走进这个蹋去了一片天空的世界,心里也是沉沉的。这个曾经温馨的小家庭,如盛开的鲜花遭遇了三月里的倒春寒,失去了往日的风采。那两张曾经幸福的脸庞,因为他的离开,而黯然失色。
妈妈不敢在女儿面前说爸爸,女儿也不敢妈妈面前说爸爸,只要有谁一想起爸爸,两个人就会忍不住抱头痛哭。
1997年11月25日星期二,这是范海燕铭记在心的日子,这天,在双墩供销社工作的范海燕,经人介绍,认识了在罗集乡农经站工作的夏旺兵。初次见面,他就说,我家里很穷,还欠着很多债。海燕倒觉得他是个诚实善良的人,家里那么困难还把书念成了,首先心里就对他产生一份敬佩之情。在与他相处了一段时间后,范海燕更认为他是个可以托付一生的人。
因为家里没钱,没有房子,一直没有办事。直到2000年元月22日腊月十六,他们才举行了婚礼。房子没装修,结婚照没照,婚纱没穿,没有小汽车迎送,打个摩的到酒店。如此简朴的婚礼,夏旺兵歉意地说,以后我们有钱了,我再给你补上。
婚后,范海燕调到了县棉麻公司上班,不久就下岗了,因为孩子小,她就专门在家照顾丈夫和孩子。2002年底,老龄办与民政局合署办公,工作任务也比以前多了许多。事情多,他就经常加班加点。她也从此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等他回家,他不回家她就睡不着觉。
2010年6月的一个夜晚,夏旺兵在办公室写材料,凌晨一点多钟还没有回家,外面又是刮风闪电又是下雨,海燕就忍不住给他打电话,夏旺兵说,快了,你先睡吧,现在外面正下着雨,等雨下小些我再回去吧。听他这么一说,海燕再也忍不住了,就打着伞,带着雨伞和胶鞋,冒着大雨,顶着闪电,从下塘路棉麻公司宿舍楼的家里穿过三道十字路口,来到吴山路西段的县老龄办大门前,这时办公楼的铁门紧锁,范海燕就在门口给他打电话。夏旺兵冲下楼来,又是心疼又是埋怨地说,我不是说过等雨下小一些就回去吗?你一个人半夜三更跑这么远不害怕吗?孩子一个人在家不害怕吗?
回到家里,旺兵说:“我天天这样忙真对不起你和孩子。”
海燕说:“只要你把工作干好,我和孩子没有什么。”
因为家里只有旺兵一个人上班拿工资,海燕在生活上十分注意节俭,平常旺兵不在家,海燕就不烧菜,和女儿在家凑合着吃点蔬菜。所以旺兵怕她们娘儿俩在家吃不好,从来不打电话回家请假,问他回来吃饭吗,他总说,现在不知道你先烧着再说吧。
女儿夏奕时常报怨爸爸不多多陪陪她和妈妈。她不知道,不管下班有多晚,爸爸回家后都要亲一亲熟睡的女儿。(下转第6版)
新闻推荐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三次会议精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务求民生工程取得更大成效。2011年,县委、县政府决定继续实施省政府确定的...
长丰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长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