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希望我是家长眼中的‘神\’”。就这话的是陶楼乡中心校低年级班主任陶玲玲。她十四年如一日,坚守在小学岗位上,“愿作春泥滋嫩李,甘当人梯架金桥”。
一片真情润“李花”
龚慧,今年13岁,父母都在深圳打工,一年只回来一次。龚慧的饮食起居、上下学的接送都由70多岁的爷爷照顾。瘦瘦的龚慧每天安安静静的来到教室,然后又安安静静的放学离开,看起来轻轻松松,然而稚嫩的笑脸上心事重重。在班里像龚慧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有十几个。陶玲玲觉得年迈的爷爷奶奶不能真正意义上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常年积压的思念、期待、无助让孩子的内心成了让人遗忘的角落。
“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与其让孩子们漫长的等待父母的的物质弥补和馈赠,不如让父母来期待孩子的成长和变化。”陶玲玲在班级了设立了“亲情银行”,为每一个孩子准备一个档案袋,里面记录的是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和成长的喜悦。每逢过年,孩子们把这个袋子作为礼物送给远方归来的父母。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变了,“心中有爱了,乐以忘忧,这难道不是孩子们最大的收获吗。”陶老师欣慰地说。
陶玲玲以师者的智慧,母亲的温暖,爱着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那些家境困难、父母离异的孩子。班里有个孩子三岁时,母亲喝农药去世,孩子一直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家境非常贫困。那年这孩子上一年级,正好分到陶老师的班里,可是开学的那天,这孩子死活不进教室,爷爷气得脱下黄球鞋使劲地打。陶玲玲赶紧上去拦了下来,劝了半天才得知这孩子家里的情况。原来,之后父亲再娶,后妈对这个孩子异常苛刻和冷淡。了解情况后,陶玲玲加倍呵护这个孩子。她经常把他带回家吃饭,陪他聊天,赶上节假日,给孩子买上一身衣服,冬天给他买棉鞋。当陶玲玲在作文中看到孩子写下“你不仅是我的老师,还是我的妈妈”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
画个未来赠“嫩李”
陶玲玲在大学进修时读的是美术专业,她说学画画对她走上工作岗位用处非常大,“有的孩子特别害怕学拼音字母,我把字母用美术形象的画出来,一目了然,孩子们记得快学的也快”。校园刊物,少年宫的布置,窗花……处处都可见到陶玲玲的画迹。
2010年,陶玲玲想着农村孩子阅读面窄,写作受限,留守孩子缺乏人文关怀,在校领导的帮助下,构思出校刊《雏鹰》。选文自己创作、选材自己收集,图画自己设计、文图自己抄写、自己誊印纸张、装订成册,这是一份陶玲玲凝结心血“手工”制作的校刊。现在《雏鹰》已成了孩子们表达自己、倾诉心灵的家园,谁能在校刊上发表作品,都被同学们羡慕不已。
陶玲玲用润物细无声的爱呵护着这些孩子,她的付出不仅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家长的认同,她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现在的她已经很优秀,优秀到可以随时“飞”去大城市,可是现在她说已经和孩子们有感情了,舍不得离开,自己已不想远走了,只愿“化作春泥滋嫩李”。(任芳)
新闻推荐
从日前召开的全国地方内审协会工作经验交流大会上传来喜讯,长丰县审计局和内审协会继荣获2010年安徽省内审管理先进单位、2011-2012年度安徽省内部审计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后,又荣获中国内审协会“...
长丰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长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