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是社会的一笔珍贵财富,无论他之前怎样,只要到了我们学校,我都不会放弃!”这就是市政协委员周红兰女士十多年以来创建汇文实验学校的育人理念。由于她的不懈努力,汇文学校已经成为一所社会认可、家长欢迎的学校。多年来,她获得巢湖市初中校长教育教学管理奖二等奖、巢湖市初中校长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被授予巢湖市“巾帼创业新星”……作为一名外乡人,扎根巢湖创业的她,终于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1月6日,记者慕名前往汇文实验学校进行了采访。
教会孩子先学会做人再成才
当天下午,记者见到周红兰女士时,她正在利用下课时间和学生们谈心,并征求同学们对学校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周红兰说,办教育其实就是教人。首先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然后再教他们怎样成才。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会有益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益于家庭。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将教书育人完全贯穿在整个教育阶段。
周红兰和记者说了这么一位学生。当时巢城的刘先生受含山的朋友委托,将已没有学校肯收的朋友家女儿,送到汇文学校来。周红兰说:“当时,看了那一头染成红色头发的女孩,心里摸不准她是不是愿意到汇文来,经过交谈那女孩愿意留下来。无论她之前怎样,只要到了我们学校,我都不会放弃!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这女孩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一年半之后,竟然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一二四\’。”
铸育人品牌办巢湖精品初中
2004年,周红兰女士只身一人来到巢湖投资创办巢湖市第一所民办学校。和所有创业者一样,周校长的创业历程充满了坎坷与不可预料的困难。“不要气馁,坚持下去总会成功的!”每当遇到困难,她就这样暗暗地告诫自己。凭着对事业的那份执著和顽强的毅力,她终于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周红兰回忆说,当时办学没有校舍,自己想方设法租赁了原市一中闲置的艺术楼,作为初办学的“根据地”。为招揽生源,白天一有空就深入巢城各大菜市场、小区,进行宣传。晚上就登门拜访学生家长,做他们的思想动员工作。因为,当时许多人对民办学校还不能接受,周红兰时常被人拒之门外,有时被人说得哑口无言,甚至还遭人讥讽挖苦,无辜受气,但是她不灰心不丧气,“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本着一颗诚心,她最终赢得了家长的信任。2004年秋季开学,学校一次性招收了4个班200名学生,开局取得成功。
经过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从最初只有十几位老师、一百来个学生,发展到现在的130多名教职员工、1500多名学生。新校园占地面积20亩,总投资300多万元,已建成校舍15000平方米,配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和理、化、生实验室,以及一流的音乐、美术活动室。去年学校又新建两幢学生公寓和一幢行政办公楼,学校的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
确保本校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
初三班的小怡同学告诉记者,三年来她的学费基本没有交过一分,是学校全给免了。没有了学费的压力,自己也可一心扑在学习上了。小怡同学和记者说话时,没有一点因家庭贫困而流露出来的忧愁。据周红兰介绍,小怡的父亲多年前因故不幸去世,母亲为了生活远走他乡打工,小怡就寄住在一个亲戚家。到了上初中的年龄,为了孩子的学业,小怡的亲人托人找到了汇文学校,并向学校介绍了孩子的家庭状况。周红兰女士得知这一情况便毫不犹豫地留下了小怡,并为她免去了学费。
周红兰说,像小怡这样有家庭困难的学生,有20多名。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纷纷给予帮助,使他们能够无忧无虑地完成初中学业。
十年如一日,她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每当有学生家庭发生变故,遇到经济困难,她总是解囊相助,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汇文实验学校不少学生家长都在外地打工,他们常年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周校长总是优先录取这些孩子,要求老师们格外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解除他们父母的后顾之忧和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周红兰深知自己还承担着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她主动联系敬老院和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等单位,要求学校团组织到这些单位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行长期结对帮扶,并将以上单位作为学校的爱心教育基地。眼下政协会议即将召开,周红兰将自己调研的社会诚信结果写成了《关于完善信用体系的建议》,希望社会的诚信体系更加完善。
本报记者 黄尧华 文/图
新闻推荐
180名优秀司机昨日受表彰 巢湖市召开首届交通服务行业优质服务竞赛表彰大会
晨刊讯 昨日下午,市交通运输局召开表彰大会,对在全市首届交通服务行业优质服务竞赛中涌现出来的袁庆斌等180名驾驶员进行了表彰。参与竞赛的驾驶员来自公交公司和出租车公司,其中30名为公交公司驾...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