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1100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从事渔网生产。记者近日走进巢湖市槐林镇大汪村,耳畔便传来渔网织机工作的节奏声。这张“大渔网”把全村人网罗在一起,共同创造着“渔网财富”。
大汪村从事渔网生产历史悠久。今年73岁的汪美华介绍,在他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用蚕丝手工织网。“槐林渔网从手工到机械、从蚕丝到尼龙丝、从江湖到海洋、从国内到国外的四大飞跃,我们都见证了。”汪美华说,“上世纪90年代,渔网织机进村入户。那时候我们村的网机数量能占全镇的三分之一。”
随着渔网产业的发展,一些大企业将原来工厂化的集中生产模式改为“企业+农户”的外包模式,即统一提供原材料,统一提供订单,后道工序统一处理。这样既提升企业效益,又带动了更多农户。大汪村成了该镇渔网企业生产外包的主要承载地之一。
6月11日午后,村民汪玉宝跟妻子边干家务边照看渔网织机。在他家100平方米的“家庭厂房”里,渔网织机正在工作。汪玉宝告诉记者,除了春节,他和妻子全年就围着这台渔网织机转。“我们家的经济收入都来自这台机子,一台机子一年能挣10万元。”据介绍,像汪玉宝这样购置渔网织机的村民有400多户。
记者采访了解到,渔网从原材料到成品需要近10道工序,除了织网片相对能机械化外,其他的工序都需要手工完成,所以槐林渔网整个产业链上就业队伍庞大。村民胡济凤因车祸致贫,现在她靠渔网产业扶贫政策,实现居家就业。“人只要勤快点,在家动动手,一天也能挣个三四十元。”正在进行摇网穿边工序的她告诉记者。
在大汪村,除了家庭式渔网编织户,还诞生了不少企业。(下转2版)
新闻推荐
晨刊讯当火灾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如何正确逃生?6月8日下午,合肥市暨巢湖市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走进散兵中学,为该校100名师生...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