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闻 巢湖新闻 肥东新闻 肥西新闻 长丰新闻 庐江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巢湖新闻 > 正文

碑碣 中的庐州千年记忆

来源:江淮晨报 2018-08-17 01:02   https://www.yybnet.net/

包公祠内的《香花墩井亭记》。 市民正在阅读李鸿章撰写的《重修包孝肃祠记》。

合肥,秦朝置县,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漫漫历史长河中,庐州古城曾留下许多碑碣石刻,或碑记、志略,或墓表、墓文、墓志铭,有些早已湮灭,有些得以保存。走进城隍庙、包公祠、李鸿章享堂,一块块古朴的碑碣石刻,犹如浓缩的历史画卷,见证这座千年古城的深厚人文底蕴。今天,让我们一起翻阅“庐州碑文”,追寻合肥的历史文化印记。

包公碑碣 色正芒寒的“城市名片”

包拯是合肥的“城市名片”,游走城内,包公祠、包公墓、地铁包公园站、地铁包公车厢等,包公元素无处不在。在合肥发现的碑碣石刻,也不乏包拯的“影踪”,勾勒出一个更为真实、鲜活的“包青天”。

包公祠内,有一块出土于大兴集包拯墓的“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刻石,其中详细介绍了包拯生平、世系、病逝过程、归葬事宜等,是非常珍贵的补史资料。这一碑文开头,总结、评价了包拯这一生,“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始以孝闻於州闾,及仕,从州县累迁至于二府,卓立于时,无所屈。提举有明效,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

关于包拯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的形象,墓铭刻石中讲述了几个小故事。其一,包拯在家乡任知府时,“公性严毅,有从舅犯法,公挞之,自是亲旧莫不畏服”。其二,张尧佐是宋仁宗宠妃的叔父,无德无能,却被授予四个军政要职,“群义凶凶,公与同列及御史偕上极谏。事未即改,疏复连入。遂罢尧佐宣徽、景灵宫二使。公亟言当以祖业为重,亲连宫掖,不可用为执政之官。上感其忠恳,因定:‘今后妃之家,不得任二府职事。\’……”

包拯备受世人敬重,辞世之后,“其县邑公卿忠党之士,哭之尽哀。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若相属也。”

关于包拯,合肥可见的碑文中,更多的与包公祠、包公墓有关。

“始余闻孝肃祠,在庐郡南城之香花墩……及客合州,冬晴多暇,遂一往谒……”在包公辞世近600年,清朝人王槩客居合肥时拜谒包公祠,撰文《包公祠记》。在他眼中,当时的包公祠有些萧条,“则旱已五载,水泉尽枯,竹树枯赭,桥半就圮。入顾,庭宇漫不扫除,一若终岁无人践履,因而慨叹者久之。”王槩在文中建议,对包公祠加以修缮,“乡之父老,当稍加修葺其祠,设置令仪木主于别室,庶为孝肃神爽依止……”

事实上,包公祠兴建之后,历代维护,仅重大修建就有十几次。清代嘉庆年间,合肥知县左辅在《修包孝肃祠堂记》中,详细介绍了于嘉庆六年的重修经过:“余宰合肥,拜公祠下,见堂宇浮梁,圯腐陊剥。名工新之,又于右之颓基构屋三楹,复回澜轩旧制。经始于嘉庆六年夏五,五阅月秋九竣……”可惜,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在战火中化为灰烬,直至清朝光绪八年,晚清重臣李鸿章捐银2800两重建。

当时,李鸿章因母亲病故居丧合肥,见年幼时常流连读书的包公祠一片废墟,决意重新修建。李鸿章撰写的《重修包孝肃祠记》石刻,至今仍立于包公祠内,其中介绍了重修始末:“公故有祠,在郡城外香花墩,相传为公读书处,粤寇之乱,荡为焦土。光绪壬午,鸿章奉讳里居,经过遗址,忾焉凭吊,乃谋复而新之,属乡人张文燕董其役。越岁葵未,诹吉鸠工,凡五阅月而竣。”

值得一提的是,在碑文中,李鸿章提到自己名字都缩小了字体,足见他的谦虚及对包公的景仰之情。

御赐碑碣 一代重臣的“荣”与“光”

身为一代风云人物,与李鸿章有关的碑碣石刻也有不少。在合肥,目前可见的,除了李鸿章撰写的《重修包孝肃祠记》石刻之外,还有他辞世之后的御赐碑文。

1903年,李鸿章魂归故里,归葬于今天的合肥东郊大兴集,家人在此兴建享堂和墓地。大兴集不是李鸿章出生的地方,也不是他家祖坟所在地,之所以将墓地选在这里,是因为李鸿章平生崇仰包拯,他的墓地距离包孝肃公之墓仅300米。

李鸿章享堂原有屋四重,连东西花厅、寮房在内共99间,其东还有库房、仓房,大门前有照壁。照壁之外,西南处是李鸿章墓地,墓前大道直通南淝河,一旁立有御制碑、御赐祭文碑等三座,均高达4米,两座为原件,一件为复制品。

在御赐祭文中,评价李鸿章“性秉忠纯,道宏开济,禁中颇牧,共推出类之才,江左夷吾夙裕匡时之望。”并把李鸿章与古代良相寇准、诸葛亮、谢安、裴度相比,“广集群材能屈殊方之策力,久付北门之管,共知寇淮之名……郭子仪闻命即行,不知谗谤。诸葛亮鞠躬尽瘁,惟许驰驱夷险万端,始终一节。论晚岁被恩之渥,固绝等伦……惊闻骤陨之星,宗泽语不及私,惟有还京之表……”

御制碑文中,则总结了李鸿章一生成就。“昔逾弱岁,早擢清班……始参戎幕,偕诸军分道以出师……惟先帝知人而善任。削平巨寇,光辅中兴,河济江淮四渎挽洗兵之水,荆扬幽冀八州推作督之才……通商重任,历南北洋繁会之区;奉使殊方,极东西海象位鞮之远……”在当时,一般人能有御制碑就很罕见,而李鸿章享堂有三块,足见清廷对他的器重。

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云胜说,新站高新区磨店社居委于湾村的李鸿章家庙还有一块圣旨碑,曾被垫在通往于湾小学的路上,天长日久被车辆辗成了两截。后来,于湾村人的文物意识加强了,积极搜寻、征集原先李鸿章家庙里散落的老物件,断成两截的石碑被捡回放在家庙原址院落里。圣旨碑上,依稀可辨“李鸿章之母教子有方”、“同治十三年”、“钦此”等字样,记录了慈禧太后在李母寿时赠送绫罗绸缎等物品。

说起圣旨碑,合肥还有一块,立于包河区大圩乡的大孔祠堂内,碑文记述了孔家族人孔繁琴为清政府效力的事迹。当时,孔繁琴在云南边疆,因老虎经常伤及百姓,他决心为民除患,最终利用珠枪,八珠连发,击毙老虎。光绪帝因此龙颜大悦,封了圣旨碑,又称“打虎碑”。

一般来说,圣旨都是写在绢帛上的,为什么要刻在石头上?李云胜介绍,过去接到皇帝圣旨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一般都是要炫耀显摆。通常是抄写在宣纸上,装裱后悬挂在厅堂之上,也有的刻在名贵木板上面,或刻在石碑上,放到家庙、祠堂里面。

书院碑碣 学风优颖的“书香合肥”

如今的合肥是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其实,早在古代,庐州城就已经是文教重镇,各类书院、府学和县学繁盛。

据记载,合肥史上最早的书院是景贤书院,始建于唐朝会昌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历史上的景贤书院规模宏大,元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揭徯斯,曾撰写碑文《景贤书院大成殿记》,其中详述:“作殿四楹,广三十尺有奇,深亦如之,基崇四尺,殿之崇倍其基之七。后建讲堂四楹,前为棂星门,其东室以祠宋枢密副使给事中包孝肃公,西室以祠太子少保马忠肃公、敷文阁直学士王定肃公……”

“景贤书院历来是书生学者以及清官们流连忘返、研疑解惑的场所,留下了庐州众多名人的足迹,包括姚铉、窦默、蔡悉、龚鼎孳、李天馥、朱景昭、蒯光典、李鸿章等。”李云胜介绍道。揭徯斯也曾在碑文中盛赞景贤书院,“庐州独能经营书院之未备于科举废罢之时,可谓识为治之本。学者不可视一时之轻重,而为之勤怠,况邦君作兴如此哉!”

合肥自古“学风优颖,几同邹鲁”,历朝历代都重视书院的建设,每逢盛世或每逢州守尊师重教者,都要对书院进行重新修缮。规模大者如宋嘉定时,书院有房屋三百余间;学事盛者如明弘治间,有殿、庑、门、堂、桥、斋、居、号室,“尊经有阁,明伦有堂,师生有居,游息有所。”合肥历史上,还有包公书院、庐州书院等知名学府,有碑碣石刻“见证”。

包公书院始建于明朝弘治元年,庐州知府宋鉴为了纪念包公而建,供包公后裔和百姓在此读书。明朝嘉靖癸未进士、山东新城县知县黄金,撰写碑文《包公书院记》曾详述这段历史:“监察御史阳城宋君克明,来守是邦。未逾年,六事渐举,百废具兴。谓乡贤如公,尤宜加意。郡城有河,河之中有洲,旧为浮图氏之教所据。太守至是,撤而去之。因相其地,庀材陶瓦,鸿工从事……题其额曰‘包公书院\’。”

坐落于水中小洲香花墩的包公书院,植被环绕、风景宜人,黄金在碑文中描述“南面建屋无间,中坐公像,东西翼以夹室,植竹木于周围,而环之以墙,前建大门,其地俊,叠石为梯,数十级登焉……”后来,包公书院被改建为包公祠,至今仍居于包河之畔。

庐州古城最出名的书院,当属兴建于康熙年间的庐阳书院,位于今天合肥九中所在地。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赵瓒撰写的碑文《修建庐阳书院碑记》,描述了庐阳书院的历史:“康熙乙酉,前守张公建横渠书院于城东南隅。门堂灶奥仅十余楹,不足以栖学徒。后之守者,改称庐阳书院,亦仅存其名而已……”

当赵瓒来到庐阳书院时,其已日渐落败,他启动了重修工程。几经周折,庐阳书院“房舍增,书籍富,膳脯亦稍充,书院之规模遂以具备。”可惜,和包公祠一样,庐阳书院也毁于太平天国,直至光绪年间,李鸿章等人提议将府学考棚余屋增修扩为书院,增加学田。其后,李鸿章长子李经方捐资助学,改庐阳书院为庐州中学堂,俗称小书院,这就是合肥一中的前身。

庐州古城,还曾修建社学,学府内增设礼乐器。在合肥市档案局编印的《庐州碑文百篇》中,有相应碑文可查证这段历史。

山水碑碣 人文山水的魅力庐州

八百里巢湖静卧于合肥城边,连同城内的碧水青山,构成人文山水的庐州美景。翻阅合肥现存的碑文不难发现,欧阳修、熊文举、李鸿章等历史名人,曾为庐州山水留下墨宝,镌刻于碑石上,成为不朽的文化印记。

浮槎山因乳泉、奇石和香茶闻名,备受古今文人墨客青睐,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也为之倾倒,撰写《浮槎山水记》。“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欧阳修在《浮槎山水记》中写道。

欧阳修题写《浮槎山水记》,缘于庐州太府千里迢迢赠送的浮槎山泉水。事实上,早在十几年前,欧阳修在滁州做知州时,对浮槎山就神往已久,可惜因交通闭塞,未能亲访浮槎山,一品浮槎山山泉水。好友一番心意,让欧阳修如愿以偿,也因此换来文学巨匠的不朽文字。自此,浮槎山闻名于世,历代文人竞相前往,品尝泉水。相传,李鸿章家的饮用水,就是长年累月到浮槎山提取。

“元末天下第一臣”余阙生于青阳山脚下,十三岁时到青阳山私塾学习,却因为家庭贫寒无奈辍学,设立私塾靠授徒赚钱赡养母亲。在当时的庐州称,余阙“授徒养母”之事广为流传,感动了当地儒士。余阙31岁参加科考,名列右榜甲等第二名,与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是同榜进士。然而,余阙入仕仅两年,辞官回归青阳山,盖几间房子用来藏书,并起名叫青阳山房,继续闭门授徒、奉养老母的生活。在这段日子里,余阙研史写志,著有《青阳山房集》。

合肥现存的碑文中,有一篇元朝人程文撰写的《青阳山房记》,记录了这段历史。“余公之未第,躬耕山中,以养其亲,即田舍置经史百家之书,释耒则却坐而读之,以求古圣贤之学……”程文还在碑文中描述了青阳山的美景,“若夫湖山之胜,深者涵云天,高者薄霄汉,蛟龙之所蟠,虎豹之所蹲,怒而为风,喜而为雨,声色动植之物,阴晴明晦之变,古人之所争,今人之所赏……”

明朝文学家、合肥知县熊文举,曾为巢湖姥山题写《姥山记》,其中描述“焦湖旷渺,相传一百八十里。有山如螺,浮于其中。字之曰姥,盖历阳之故事也。” 这里的焦湖就是巢湖,这一叫法起源于“焦姥为救乡邻,自己被洪水吞没,化成了一座山”的传说。

秋季,熊文举乘船逆流游览姥山,“夫山卓立湖心,孤矣。近揽之,又复逶迤蜿蜒,风气阻蓄,乃宅百家,诸文学利其幽僻,选社结盟,藜火荧荧,上冲霄汉。”在他看来,姥山风光如诗如画,“若使春水一樟经过,桑麻楚楚,四面桃花,水天一色,不辨山之为姥也。”夜宿中庙,熊文举凭栏怅望,不禁联想翩翩,“庙在湖滨,楼阁峭起,凭栏怅望,湖耶?水耶?岚光耶?英英白云耶?是出设者凫鸥耶?隐现者叶舟耶?渔灯个个耶?立而端详所谓姥山者,是耶?非耶?”

数百年后,对巢湖饱含感情的李鸿章,续建崂山道上的文峰塔。这座始建于明朝崇祯四年的文峰塔,历经明清两朝247年,终于建成,李鸿章亲自撰写《姥山塔碑记》,并刻石于塔内,流传至今。

城建碑碣 “江淮小邑”的千年蝶变

城隍庙后殿,有一座八角玲珑、高耸伟岸的“思惠楼”,曾被人们誉为“庐州第一塔”,楼前广场上,一对汉白玉巨型石狮面南高踞,两侧各树立一座汉白玉石碑,其中西侧碑文为明朝庐州知府徐钰撰写的《思惠楼记》。而这思惠楼也正是徐钰所建。

史料记载,徐钰是湖北江夏人,明孝宗弘治九年考取进士,任御史。武宗正德年间,因与宦官抗争,徐钰等人被罢官,后因庐州城防空虚复出,任庐州知府。到任后,徐钰加固城池,澄清吏治,保障一方安宁。他还用地方父老捐资修缮府城隍庙的工程节余款,建造了思惠楼,“思民之惠”更要“施惠于民”。

明代思惠楼高为“楹”之倍, 估计不过两三层。那时城内皆平房, 楼之北面西面一片平畴, 郊野岗峦在望, 登楼远眺,足以让徐珏遐想联翩。他在碑文中描述,“工毕,予与僚采暇时登临,南望鹿起、龙眠一带诸山;东则青阳、浮槎;西则鸡鸣、紫蓬,烟霏云霭,糞涌出没……”

在《庐州碑文百篇》,收录了一篇余阙撰写的《修城碑》,其中详细记录了元末合肥城墙的修建情况:“至正十一年,寇起淮南,自浙西、江东西、湖南北以及闽蜀之地,凡城所不完者皆陷。合肥之城久圮且夷,仓卒为木栅以守。栅成,贼大至,民赖栅以完。”从中可以看出,合肥城墙的修建缘起元末农民起义,当时,城墙坍塌很久,无防御工事,于是仓促间用木栅构建防御,成功打退了农民军的进攻。

当时修建城墙,动用了地方政府和民间的力量,筹款、修建、管理工作等几乎全城参与,“遂发公私钱十万贯,召富人之为千夫长、百夫长者佣小民,相故所圮夷尽筑之。富人得官发钱无甚费,咸喜助所不足。小民方饥,得佣钱奔来执事,鼛鼔不设,鞭扑不施,捧柴荷畚,麇至竞作。”耗时七个月,城墙终于修建完成,“城四千七百有六尺,六门环为睥睨,设周庐,庐具饰器,门皆起楼橹,相盗所必攻者甓之”。

合肥可查的碑碣石刻中,还有一篇《肥宁桥记》也与城市建设有关。据史料记载,这肥宁桥又叫水西门桥,在水西门外淝水上,也就是今天的亳州路桥旁。水西门建于明代的,在合肥老城西门北侧,为七座城门之一,曾创下“铁打庐州府”的佳话。文人张翰在《肥宁桥记》中记录,修建肥宁桥“经始于丙午春中,成于孟冬”。

肥宁桥记“桥皆瓷石,大者为三空,广丈有八尺,高三丈,长十五丈三尺;小者为一空,广一丈有二尺,高二丈有三尺,长三丈有五尺。”其之所以取名肥宁桥,寓意肥水安宁,张翰在碑文中感叹:“兹水位民患久矣,至今而始宁,肥民亦庶几永宁乎!”如今,水西门和肥宁桥早已湮灭在悠悠历史中,所幸还有碑文记录这里的“前世”,也见证着合肥从“江淮小邑”到“大湖名城”的沧桑蝶变。

晨报记者 王靓/文 庄道龙/摄

新闻推荐

灰心男子喝农药自杀命悬一线 细心民警找到农药瓶救人一命

晨报讯8月13日夜间,一位在巢湖市务工的男子喝农药自杀,倒在路边。幸亏接警后赶到现场的巢湖市公安局黄麓派出所民警蒋立钟...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碑碣 中的庐州千年记忆)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