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闻 巢湖新闻 肥东新闻 肥西新闻 长丰新闻 庐江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肥东新闻 > 正文

请吃一顿饭就能感老师的恩大多数人认为:谢师宴仅仅是舌尖上的浪费

来源:肥东晨刊 2014-07-02 22:48   https://www.yybnet.net/

升学宴,有意思吗?

叶昌国

每年进入6月之后,伴随着越来越热的天气,升学宴的热度也在越来越高。今年,肥东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直机关工委、县文明办等5家单位联合发出倡议书,提倡家有喜庆事,做到不请客、不送礼、不收礼,不讲排场,不比阔气,在亲朋好友间通过一束鲜花、一条短信、一杯清茶、一句问候等文明方式,表达贺意。

眼看着“升学宴”之高峰就要到来,“移风易俗”的倡议能不能起到实效,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在一家能够一次性承办20桌酒席的酒店,记者以学生家长订餐的方式问一位大堂经理:“今年的‘升学宴\’,订的人多不多?”对方回答,一些“6”、“8”、“5”、“9”等好日子基本上已经被提前预定。那位大堂经理说:“高考成绩公布之后,来酒店订餐的学生家长就络绎不绝。”再迟几天,就订不到“日子”了。

记者以闲聊的方式作了调查。见到一位在某机关工作的中年干部,记者问道:“今年有几家升学宴需要出人情?”那人答道:“至少有5家吧!”记者说:“今年提倡喜事廉办,你还主动出人情吗?”那人说:“当然要主动出了。之前我家的孩子上大学人家出了人情,如今人家的孩子考上学校,我若不去出人情,人家肯定会骂我的!”

随后,记者又找到一位金榜题名的学生家长。这位李姓家长是一家私营公司里的主管,孩子在县城的一所名校读书,今年的高考成绩超过重点线30多分。成绩揭晓之后,全家人都很高兴。他说,孩子的成绩出来之后,就有不少亲朋好友打来电话祝贺。加之,以往出了很多人家的人情,所以,“升学宴”肯定是要办的。随后,他话锋一转,又给记者道出了“苦水”。

他说,孩子成绩考得很好,请一些亲戚庆贺一下,在家庭经济能承担得起的情况下,也无可厚非。但是,随着考生越来越多,升学宴、谢师宴的味道也逐渐变掉了。现在,只要谁家的孩子参加高考,不管成绩考得好坏,也不管是上了本科,还是大专,统统都要大摆宴席。每个来祝贺的人,基本上都要出200块钱的人情钱。但是,这200元的人情钱,我们不仅一分钱赚不到,甚至还要贴钱。

紧接着,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今一桌“升学宴”的酒席一般都在2000元朝上。首先是桌上起码要有18至20道菜,价值1000元至1500元。其次是香烟、酒(白酒、红酒)、饮料等,估计在千元左右。有的人家在高兴的时候,还发给每人一包香烟。这样的话,一桌酒宴的成本就更大了。

记者也曾问过经常参加“升学宴”的人,他们的共同感受是,每年的“升学宴”是一家比一家大方,一家比一家舍得。当然,到最后,大部分的菜都剩在了桌子上,造成了无端的浪费。

记者采访了县教育局某负责人,谈及此话题,那位负责人说,“升学宴”只是一方面的问题。

县纪委一位负责人说,近年来,少数党员干部借为子女举办“升学宴”、“谢师宴”之机,大操大办,甚至借机敛财,违反了廉洁从政有关规定,损害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群众也反映强烈。为此,广大党员干部首先要积极行动起来,反对奢靡浪费之风,切实减少“餐桌上的铺张”、“舌尖上的浪费”。

谢师宴,向左还是向右?

肥东县县直工委  梁倩

不知道什么时候,随着六月的离去,商家们开始很有默契地推出一套套体面讨喜的谢师宴,“状元及第”、“学有所成”、“鹏程万里”、“前程似锦”等开始粉墨登场。“后高考时代”,备受争议的“谢师宴”总会在商家歇斯底里的叫卖中、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开席”。

在我眼里,当下的谢师宴更像一个迷了路的孩童,站在迷雾笼罩的路口,惶惶不得去路。吃饭在中国向来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它是人与人之间联系、交往的纽带,互动、往来的手段,所以可以说,吃饭在中国有着其特殊意义,是中国文化的内容之一。金榜题名,人生三大喜事之一,饮水思源、感谢师长也是人之常情,大家欢聚一堂,不失为一件赏心乐事。谢师宴存在着深厚的人情基础,虽然没必要推崇倡导,但也没必要大加鞭挞,一棍子打死。凡事得有度,不要攀比,量力而为,心意到了最重要。

对谢师宴,有不同的声音,或支持,或反对,一如左与右,似乎本该就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仅仅只是一味大吃大喝地来谢师,早已不符合时代的节拍。谢师宴应该选择新的方式,选择有意义的谢师方式最重要。这个场景可以是在家里,自己下厨为恩师奉上一桌满含感激之情的家常菜,或许没有豪华的圆桌大厅,剔透闪眼的水晶吊灯,也没有那堆得满桌的山珍海味,热闹喧哗的推杯换盏,或许这也的确不够“气派”,但却无比的真实,足够的温情,这才是真正的香留唇齿间,情驻心窝里。

谢师宴,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大可不必纠结。不忘初心,重回原点,找回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感恩与传承,理直气壮地存在,坚定不移地前行。

是时候,让“最初的谢师宴”,回归。

闲话“谢师宴”

肥东县国土资源局  杨丽琴

记得前几年,朋友华的儿子考上了合肥工业大学,一大家子欢天喜地自是不言而喻,在宴请亲朋好友之时,将儿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老师,一一请到了席场。宴席之中,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时,宴请现场杯盘狼藉,醉酒醺醺里宴出一片低俗之气。

去年同学英的女儿高考成绩一般,只能填报一般的专科学校,接到录取通知书后,英在酒店高设宴席,宴席上,女儿的老师被安排在酒店的贵宾席上,英夫妇的开场白是一段掏心肺腑的感言,感言中列举女儿在校学习期间,老师们如何无微不至地引导、教导女儿,其煽情场面,让在场人唏嘘感叹,容易动情的我更是感动得鼻子发酸。席间,邻桌两中年女的嘀咕声不时传到耳中,细听之下得知,两女觉得英的女儿成绩这样平庸,不该这样高调大肆操办,是钱多烧的。

有人说现在“谢师宴”是社会潮流和不得不从的习俗,大家都这样宴请,你不请,显得吝啬,但是如果像以上的那样大摆了“谢师宴”呢?吃饱喝足之后,有时又会生出另一番言论,孩子考得好,人家说你家太张扬了,死学习有什么了不起,放到社会上还不定会怎么样呢?孩子考得不好,又会招来不屑和非议。这样的成绩,根本就没有资本去张扬。

想起自己儿子高考之时,发挥正常,也进入了重点之列,但没有大摆“谢师宴”,只是很低调地小范围热闹了一番,不是吝啬那点席钱,头脑里也有一些动荡,但是儿子不愿意,儿子的话很简单,不请!请老师吃一餐就能感老师的恩吗?

“谢师宴”只是一时的热闹。学生对教师最好的报答是发奋学习,成人,成才。谢师、感恩是表现在以后的联系和探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才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谢师何须一掷千金

肥东锦弘中学杨强劲

高、中考成绩揭晓之际,就是“谢师宴”特别火的时候,甚至有经济学家们称之为“后高考经济热”。

笔者今年刚好带高三毕业班,自24日成绩揭晓之日起,邀约赴宴的电话就超过了10个。在替这些孩子高兴的同时,我不免有了些疑惑:难道只有在豪华饭店摆上一桌才能表达感恩之情吗?奢侈的“谢师宴”能吃出多少感恩的味道来呢?

笔者是个不喜应酬之人,但是碍于面子,对于盛情邀请的电话又难一口回绝,于是再三推辞还是赴了两场,去了之后发现这两场“谢师宴”不免有很多相似之处:本地高档酒店、豪华包厢、精美菜肴、高端烟酒,坐一桌吃饭的人各行各业都有。如若不是学生坐在我的身边,我真感觉不到这是一场师生同在的宴席。席间,家长倒是客气,三番五次敬酒,客气的话说了一大堆,认识不认识的人也都跟着家长一起敬酒,殊不知对我来说,却听不出也喝不出太多的情感来。桌上的觥筹交错让我和学生的谈心也难免多了一层社交应酬的味道。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说什么了。于是,原本可以无话不谈、倾心交流、勉励嘱咐的温馨时刻变成了一种尴尬场面。

感念师恩何须“一掷千金”?新时代的谢师宴应该选择新方式,选择更加有意义的方式。例如可以采取家宴的形式,端上几道家常饭菜,围坐一桌交流谈心;可以采取茶话沙龙的方式,端上干果、水果,学生、老师、家长围坐一起,既充分表达了学生、家长教师的感激之情,教师又可以表达对踏上新征程的学子的激励嘱托之意;或者拿出准备筹办谢师宴的钱,走访慰问困难同学或者捐献希望工程,让中榜学子在实践中增长助人帮人的社会责任意识,还可以组织学生们一起开场联欢会,师生、家长共同登台表演才艺,这样的形式更好更文明。

一句暖人的话语远比一杯美酒佳酿更为醉人,一个会意的眼神远比灯红酒绿更为动人,一颗赤子之心远比山珍海味更为真挚。老师们并不需要豪华的宴请或者贵重的谢礼,只要自己的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益己益人,益家益国,便是老师们的最大心愿,也是学子们送给老师们最好的礼物。

新闻推荐

青春引航大讲堂走进企业年轻人

 7月1日,肥东县团县委组织开展了“青春引航大讲堂”走进企业活动,给安徽真心食品公司青年职工送去了“心理健康辅导礼包”。讲座以“雨中协奏曲”、“逃手指”等小游戏为热身起点,结合当...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请吃一顿饭就能感老师的恩大多数人认为:谢师宴仅仅是舌尖上的浪费)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