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陈军 刘咏平 稿件采写:本刊记者 王峰 赵杰 文\图
包拯,他的刚正不阿,他的清正廉明,成就了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崇高的清官形象。政治清明时,人们怀念他;世道衰败时,老百姓更加怀念他。自宋朝至今,虽然世事变幻不定,但人们对于包公的怀念却是永远的。包拯为官多年,全国很多地方均留下了他的足迹,不过说到他真正的家乡,就不得不说咱肥东县。包公的家乡到底在哪里,至今流传着怎么样的故事和传说,记者近日走访了包公镇,来到了小包村,探究一代名臣包拯出生地所发生的故事和传说……
1 包氏宗祠非包公祠
小包村,位于包公镇小岘山西南侧,大杨山西坡龙脊背上。在历史长河中,合肥这片沃土曾诞生出四位宰相级以上的著名人物: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奠基人杨行密、北宋枢密副使包拯、晚清中堂李鸿章和北洋军政府执政段祺瑞。不过就权位而言,包拯不在三人之上,但其道德之高尚、精神之感人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说到包公,得从合肥谈起,综观合肥历史的人文来说,按古代合肥县,东乡出相,西乡出将。“这东乡就是位于合肥东边的肥东县,而这相便是青天包大人。”在肥东县包公镇小包村,74岁的包氏第36代后人包先普如是对记者说道。
在包氏宗祠内,记者看到了很多关于包拯的资料,这座包公祠与合肥的那座包公祠有何区别?“这座是包氏宗祠,也就是包拯家族的宗祠,与合肥的包公祠不同。”包先普笑着对记者解释说。
该宗祠为两进结构,在祠堂院子里,一段从地面到墙顶的台阶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段台阶是有来历的,它代表着修建祠堂共有十八位先辈付出了生命。”记者数了一下,总共有十八级,不多不少。
包先普说道,这座宗祠最初修建于宋,现存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建筑风格,后毁于战火,在院落的一处角落里,一个碎成几块的石鼓躺在地上,似乎对人们诉说着当年祠堂的故事。
据了解,如今的包氏祠堂是包氏后人于2012年复建。
2 子子孙孙永不面南
包先普告诉记者,包拯在世共63年,在老家合肥肥东生活了38年。在这座包氏宗祠内,包公曾经生活过的经历均有记载。“其实,这座宗祠最特殊的应该是门朝北开的建筑风格,这和包拯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般根据传统,建筑的大门都是朝南开。然而记者在包氏祠堂中意外发现,这里的大门确实朝北开着。包老笑着解释说,之所以包氏宗祠大门朝北,相传包拯因严惩恶吏得罪朝中权贵,权贵屡向皇帝进谗,诬包拯图谋不轨。包拯为表白忠心,故将家族祠堂大门朝北,以示“子子孙孙,永不面南”。
而就在小包村不远处,一块山坡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土丘。包先普向记者介绍说,这些土丘据说有一段传说。相传九百多年前在包拯出生地包拯快出生时,其母照常去附近的凤凰山(现名柴山)砍草。一天,包母感到肚痛,自知快要临产,急忙回家,哪知每走几步,肚子就痛一阵,每痛一次,就要蹲下一会。大约走了一里,痛了13次,蹲了13次,并且在蹲过的地方冒出包墩。这就是当地地名“一里十三包”的由来。
3 花园井水格外香甜
在小包村一处散落民居处,包先普老人领着我们走到一处水井边,“这口井别看外表普通,可是当年包拯老宅子的后花园。”
相传当年包拯父亲包令仪,曾做过福建惠安县令和京城的七品虞部员外郎。由于宋代的官职都是有任期的,期满后如果没有新的任命,便打道回府。包拯出生后,曾在小包村生活了12年,而这口水井的位置正好位于包拯祖宅东北角。
正说着,一位中年妇女提着水桶朝记者这边走来,“你们是来看包大人老宅子的吧?这里就是。”大姐姓马,人称马大姐。看到记者一行汗流浃背,马大姐一边打起一桶水,一边告诉记者,这水井名叫花园井,井很深,大旱不干,水味甜美。
“你们一看就像是来参观包大人祖宅的人。来,先尝尝包大人老宅子的井水。”马大姐告诉记者,自己在这里生活了63年,每次只要有人前来参观这口井,她都会提着一只桶,打水给对方漱洗和饮用,“其实不为别的,就是想让大伙感受包大人家乡水的甜美。”
20年前,花园井曾经有一个男孩落入井中,后来被神奇地救出,“人们都相传着,孩子之所以没事,是因为包大人在天之灵托着他的身体,让他沉不下去。”尽管流传带有传奇色彩,不过,包拯在人们心目中的伟大形象,让家乡人至今引以为豪。
“如果可以,这座井上能盖个凉亭就好了。”临走时,马大姐拉着记者的手说,这口水井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作为文物是否可以加强保护一下呢?
新闻推荐
职业病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的健康,为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众兴乡近日开展了多场职业病防治知识竞赛,让人民群众对职业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经了解,该乡开展的职业病防治知识竞赛为期5天...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