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先勇
浪波塘,在肥东县石塘镇境内,过去,容量十万多立方米。关于石塘桥来历民间有两种传说:楚汉相争时,项羽在垓下战败南逃,在别虞桥(原新河陂乡)别姬,后虞姬自杀,尸首漂流至该桥下挡住,故名尸挡桥(无从考证);二曰该地原为店埠—石塘—栏杆集驿道的驿站,早名柳树店,清乾隆年间,该桥因用青麻石砌成,附近有黄大塘、秦大塘、王大塘,改名为石塘桥。
浪波塘系天然湖塘,东西长约一千三百米,南北向埂长约1000米,东埂长约200米,总面积2700多亩。其灌溉水源于浮槎东大山雨水沿马集、大李集沙沟直流入塘之中。浪波塘周围的大西份、塘张、三郑、西埂等村全部农田在此靠浪波塘水灌溉;小西份、马士龙及其他几个村庄原沿塘边农田亦在浪波塘用水灌溉之中。
“西天瑶池王母娘,一屁股坐出个浪波塘。”相传公元1354年,朱元璋率兵南下,遇元军寡不敌众,撤退至浪波塘大桥嘴,大将军马士龙急中生智,和朱元璋一起脱下战袍,随放鸭老者驾小舟于碧水粼粼的浪波塘中,逃过了元军的追赶。朱元璋称帝后,后人用马将军的名字给这块地方命了名。马士龙家族后代以镟鸡、织布、打鱼手段等谋生,世代繁衍。浪波塘的故事从古流传至今,家喻户晓。
据查证,数百年来,浪波塘未曾受到任何污染,每当春天来临,水塘四周鸟语野花飘香,呈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处处是一派环境优美,人寿年丰的美好景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浪波塘是肥东境内较大的天然湖泊(塘)之一,经多年开辟修挖才形成完整的水塘,她哺育着沿岸人民的世代繁衍生息。上年纪的老人还记得,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到了夏天,许多大人或小孩常来此游玩,或游泳,捕捉鱼虾或推螺蛳,打水草,享受渔家人的欢乐氛围。昔日,塘水面一望无际,塘水清澈见底,水塘边柳树成荫,满塘虾蟹鱼鳖,好似江南水乡。附近的打鱼人常常驾驶着小木舟,唱着渔家小曲遨游在广淼的水面上……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县乡两级人民政府组织沿岸人民利用冬闲,开展轰轰烈烈的兴修水利运动,男女老少齐上阵,手挖肩挑,加固养护周边的塘埂,清理淤泥,埋设涵闸管道,大大提高浪波塘的蓄水量。到了六十年代中期,白干河引巢灌溉工程竣工后,水利部门在此建立石塘排灌站,安装电力灌溉抽水设备,从白干河支渠抽水,使浪波塘蓄水量增加,保证四周庄稼农田用水。因为有了浪波塘的福泽,塘上塘下的庄稼农田年年旱涝保收。
近年来,由于浪波塘涉及多村庄的用水利益,管理混乱,大塘被分割成多个方格塘,有的塘杂草丛生,每年干涸;抽水站灌溉机械锈迹斑斑;由于水塘多年失挖,塘埂满目创伤,好像小锅底似的装不了多少水。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浪波塘的用水功能和用水时间,也在发生变化。为加强浪波塘的建设管理,及时解决用水、维修等问题,管理者采取“三个一点”的方法去解决,即本地在外做生意的大老板赞助一点,各村农户自筹一点,向地方政府或水利部门要一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这是一项造福当地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既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又可把水塘租给他人养鱼,因地制宜,以塘养塘,增加收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随着岁月的流逝,笔者“叶落归根”的情结越来越强烈,对故土的情感也越来越深厚。今年,家乡浪波塘空间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从外地招商引资进行合作,1000多亩(空间)安装辐晒版,采取太阳光能源发电,造福了家乡父老,让人喜上眉梢。
新闻推荐
连日来的急暴雨带来的积水还没有完全退却,响导乡迅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帮助企业和群众开展生产自救。[3/时政]欣慰度:★★★...
肥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