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跟随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检查组在安徽、河南一些地方现场检查发现,一些村镇已经完成改造的厕所不好用、不能用,厕所长期闲置,成了“摆设”。厕所革命中出现的“为改而改”“一改了之”等问题,亟待解决。
抽查10多户,竟无一使用
“感谢政府给我们修厕所,但是好事没办好。”安徽省肥东县石塘镇红光社区居民柳绍应说。去年政府给村民新建了厕所,在房后建了化粪池;但是,新厕建好后,他一次也没用过。
日前,记者跟随第九检查组在肥东县随机走访,在石塘镇红光社区抽查了10多家去年完成改厕的农户,发现没有一户厕所正常使用。
有村民反映,新厕所没接通自来水,每次上厕所,都要用水瓢舀水冲,大便很难冲干净,觉得很麻烦。
面对检查组暗访发现的问题,镇村干部起初表示不知情。检查组带着镇村干部再次进村入户,现场抽查。连续抽查的多个农户,依然没有一户的新厕所正常使用。
检查组发现,在抽查的10多户村民家中,每个厕所都有质量问题,有的是出粪口损毁,有的是3个粪格之间的隔板变形,其中粪格串水、雨水渗漏进入化粪池等最为普遍。
检查组还发现,红光社区没有建立卫生厕所管护机制,大量化粪池检查口被水泥封死,需要用锤子敲开混凝土,才能勉强打开,普通家庭日常使用时很难开启。同时,这也说明化粪池建成以来从未清掏过。
记者从肥东县委县政府获悉,今年上半年,肥东县在全县范围开展改厕工作摸排,发现大约有20%的改厕户存在闲置不用的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开展整改。对检查组暗访发现的问题,肥东县表示将认真剖析原因,进行彻查整改。
“厕所改造是上边要求的,应付过去就妥啦”
第十一检查组赴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通许县、尉氏县等地明察暗访发现,一些地方厕所改造缺乏科学指导,人员缺乏相关资质,刚改的新厕就出现工程质量问题。
尉氏县庄头镇鸡王村王小枪家今年进行了厕所改造,然而三格式黑色化粪桶已被挖出,丢弃于村头的荒地里。他家重新修了水泥化粪池。王小枪的妻子对检查组介绍,厕改后没多久发现设施出了问题,却找不到人管,所以又拆了,重修了厕所。
祥符区陈留镇二里寨村党支部书记霍传群介绍,村里从今年春节开始进行改厕,目前已完成100户左右。今年一场大雨让不少改厕后埋在地下的化粪桶漂了起来,约有四五十户。村民说,化粪桶之所以雨后漂起来,是因为安装不专业——负责安装的是村委会找的本村人。
针对部分农户改厕存在的质量问题,有村干部告诉检查组,厕所改造是上边要求的,应付过去就妥啦;对贫困户“六改一增”中的改厕,好赖改改就行了。
检查组还发现,部分农村改厕推进速度快,但由于使用成本较高,让改厕这项惠民工程变成了群众的烦心事。
加强质量监管,防止“建而不用”
“‘建而不用’现象并非只是在安徽发生,在其他多个省份也有。”第九检查组成员中的厕改技术专家说,他曾经作为农业农村部改厕技术服务团成员,前往山东、甘肃、河南、天津等多个省份调研,发现“建而不用”问题较为普遍。这个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着农村厕所革命的成败。
检查组建议,不能将改厕只作为政府的任务单向推进,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愿改就改,不愿改就不改。同时,还要加强质量监管,建立严格的质量把关机制,从产品设备质量到施工质量,建立全流程的选购、监督和验收把关制度,确保新改厕所好用、管用。在重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探索后期维护的长效机制,真正解决“建而不用”问题。
多位农村基层干部认为,改厕要根据不同区域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自然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采取适宜的改厕模式,防止生搬硬套、搞“一刀切”。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程士华 孙清清 吴慧珺)
新闻推荐
2019年,肥东县承担1处年产1000吨以上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的生产点建设任务,目前已圆满完成并通过验收。经建设承担单位合...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