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篮球战术
○和学生一起搬器材
○学生送给陈老师的贺卡
○体育课也是要备课的
○体育班里为数不多的女生
○指导学生练习□本刊记者赵杰张宇泽
日前,2018年肥东县“十大教育新闻事件”和“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来自肥东县撮镇中学的陈德松当选“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陈德松是一位体育老师,在基层体育教育战线上已经奋战了近20个年头。在学校期间,他与同事关系融洽,与学生更是亦师亦友,无论是孩子们还是老师们都亲切地喊他为“老哥”……
体育学科带头人
中等个头、黝黑的皮肤、沙哑的嗓音,从陈德松的形象特征来看,就是一位标准的体育老师。
陈德松2001年从安师大毕业后,就来到撮镇中学担任一名体育老师。近二十年来,他一直担任班主任、体育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工作期间,他爱岗敬业、师德高尚,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陈德松的学生在省、市、县级体育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十几年来,陈老师更是取得多项荣誉:名师、骨干教师、优秀辅导员等,甚至荣获“国家篮球二级裁判”和“中国啦啦操二级教练员”称号。
陈德松的文章多次在报刊发表。2018年10月,他更是受教育部教材局委托,参加普通高中非统编教材《体育与健康》审读试教工作,具体任务为第一章节《体能》。在审读试教后,陈老师的意见得到教材组的赞同和奖励。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本次审读试教工作,肥东县仅此一人。
是师长更是朋友
“来、来、来,一个接着一个,动作快,膝盖抬高!”日前,当记者来到撮镇中学走访这位体育老师时,只见陈德松正在操场带着学生上课。慢跑、高抬腿、蛙跳……陈老师一边示范,一边给学生打节拍。虽说是冬天,可没练一会,孩子们身上已经微微出汗。
“老哥,休息一会吧?”孩子们对陈德松说。原来,“老哥”是孩子们对陈老师的一个昵称。在孩子们眼里,陈老师已不仅仅是一位师长,同时也是一位大哥哥、一位贴心朋友。
对于陈德松来说,十几年来,他一直奉承“亲其师,信其道”的观点。他认为,老师必须先放下身段,让孩子们愿意亲近你,把你当朋友,他们才愿意接受你教的一切。众所周知,学生上体育课难免会流汗,消耗大量体能。为让孩子们能及时补充能量,陈老师在每次上课前,总是先烧好开水,还经常自掏腰包买来饼干、面包和水果,让学生适时补充水分和能量。
这两年,陈德松担任学校体育特长班学生的班主任。每年的冬训期间,早上五点天还没亮,他就从肥东赶到学校,带领孩子们进行冬训。在训练中,他时常提醒孩子们注意保暖,有时看学生穿得单薄,就会脱下自己的外套给学生披上。
“老哥”的幸福感
一般来说,体育老师只负责学生的体育课。可对于陈德松来说,除了体育课,他还操心学生们的其他文化课。他以德服人,教会孩子们许多做人的道理。
前几年,陈老师的班上有几个孩子喜欢上网玩游戏,其中有一个孩子极痴迷,常常放学不回家,跑去网吧,一玩就是几个小时。刚开始,陈德松每次都去网吧找这个孩子,他不是把这个孩子狠狠批评一顿,而是站在远处看着孩子,等到孩子一局游戏结束,他便会走到这个孩子身边,跟孩子说一些道理。一次、两次、三次,渐渐地,孩子被陈老师的行动所打动。陈德松最后对那个孩子说:“你现在已经是一个男子汉了,答应老师的事情就应该做到,你说是不是?”后来,那个孩子再也没有来网吧,并在高考中考上了本科大学,孩子和家长都对陈老师感激不已。
记者在撮镇中学走访时发现,不仅学生们称陈德松为“老哥”,学校里的其他老师甚至校长都喊他“老哥”。“陈老师太敬业了,不仅对学生关怀备至,在学校里也是乐于助人,我们其他老师经常找他帮忙,他从没二话,所以我们都喜欢喊他‘老哥’。”撮镇中学副校长彭其林笑着告诉记者。
对于这个称呼,陈德松觉得很幸福。“孩子们愿意把我当亲人,同事们也愿意和我亲近,你们说,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幸福呢?”陈老师笑着说。
新闻推荐
11月27日,合肥市肥东县农业科技人员在安徽农业大学产业联盟基地,观看新型农业栽培发展成果展。近年来,该县采取“走出去、请...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