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疃地名的由来
○百年古柿树
○古亭
○每个地名都有故事
○古井
○小巷都有故事□本刊记者赵杰张宇泽
元疃镇,位于肥东县城西北部、合肥中北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自古人文荟萃、商贾云集。三国时张辽威震逍遥津,曹操就在元疃集设立驿站,屯兵牧马。
元疃系千年古镇。《元丰九城志》载,“镇里有个竹里故郡,东曹大涧、清水、沛城节,表团之镇”“今惟青阳,圆疃尚存”。嘉庆合肥县志载,“圆疃镇在城东北六十里”。南宋开禧年间,濠州(安徽省凤阳县)陷,桥置清水,(今白龙镇清水桥),元疃为清水一镇。嘉庆合肥县志上也有这样的记载:“店埠河,源出圆疃镇西南三里,由圆疃桥东流八里,南转,入肥水。”
“元疃”地名由来
据传,明朝时,因元疃交通闭塞缺盐,私盐猖獗,盐价居高不下,百姓叫苦连天。当时的县令元大人亲自书写碑文,在此立碑,严禁私人贩盐。新开盐路,确保官盐售卖,为民除私盐质劣价高之弊。为纪念元大人之义举,后人以“元”姓命名集名,称圆疃为元疃。
元疃集自古以来,人文荟萃。三国时期,张飞威震逍遥津,曹操就在元疃设立驿站,屯兵牧马,在南宋开禧年间,命名为濠州清水一镇。当时,元疃是驿站,是南北来往通道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属兵家必争之地。镇外屯兵万余,镇内繁荣昌盛。
元疃是风水宝地
元疃的美丽传说甚多,相传元疃是金鱼地,风水特好,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吉祥。名僧、商家、大户纷纷慕名而来,插草为标,大兴土木,盖祠堂,修庙宇,气势恢宏。余家祠堂就是当时代表之一。祠堂雕刻金鱼吉祥图案,有鲤鱼跳龙门、金鱼送福、美人鱼等。元疃北有大路马,南有将帅圩,西有将军圩,西南岗头有余祠堂。元疃集上南有大庙,北有三姑庙,东有水云庵,西有大寺,中有关帝庙,并拥有72口井。尚有东西南北门,三头一庙。农历每月二、四、七、九就逢集,香客不断,看客不少。唱大戏,玩花灯,划旱船,舞雄狮。流传着“元疃瓦渣地,栽秧割麦都唱戏”。
当地传说,青龙是鹭鸶地,与元疃金鱼地相克,鹭鸶随时都会来吃金鱼,该怎样对付?于是名僧汇集,研究对策,决定在青龙至元疃的途中高地上,建立一宝塔,来挡住鹭鸶的眼睛,确保金鱼安全。后来,塔址就选在原追岗村,建宝塔一座,名追宝塔,七层六角形,高约20米。从此以后,金鱼平安无事,人们又安居乐业了。
当然,这仅仅是传说。不过据当地人介绍,此塔确实存在,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曾经是元疃的地标性建筑。遗憾的是,在1941年上四层被日本侵略军炸毁,下三层于1959年被拆除修路。
曾和大蜀山是兄妹
元疃民间故事多多。何仙姑恋情留宿荷花池,居住滩心。经千年风吹浪打,滩心至今依旧。白娘居住蟒蛇墩,专为穷人办好事,谁家有大喜,缺碗、碟、筷、盅,初一十五只要敬香,诚意归还,准能借到。可恨不知哪个贪小利者借而不还,以后再也借不到了。石岗头原为玉石山,和合肥大蜀山同为兄妹。观音降旨分工,蜀山放母云,玉石山放公云,二云结合就能风调雨顺,为百姓造福。时间一长,玉石山贪玩失职,蜀山状告观音,观音大怒,猛击一掌,将此山扩成乌龟滩,可怜乌龟滩,至今仍趴在众兴水库源头上。
元疃曾发现大规模的千年墓葬群,包括宋代古墓。2008年,在工地平整地面过程中,突然发现石质棺木一角。肥东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目前的调研情况看,该墓葬不仅是肥东近年来发现跨年度最长、最大的墓葬群,而且其规模在合肥地区也是非常大的。”“从目前的情况看,这里曾是一座比较大的墓葬群,年代应该在西汉至宋代。”另外,元疃人民还有抗日救国英雄故事,如义和村的陈圩,杨祠的杨老家血染荷塘及元疃地庄的马皇村军帅圩,均有鲜为人知的抗敌斗争故事。
宁静悠闲的古镇
走在元疃大街上,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穿镇而过。虽然现代化的气息已充盈古镇,但仍能随处发现古镇的古风古韵。最特别的,就是古镇的路牌,水云庵巷、金鱼巷、清水巷、三姑巷……一个个古朴的路牌,指引着古镇曾经的过往。路牌上的文字简要介绍了地名的由来、传说。千年古镇元疃,正以自信而充满活力的姿态,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闻推荐
12月4日,肥东县召开高发案乡镇(园区)“四类”可防性案件调度会,通报了乡镇(园区)及社区发案情况。就进一步压降“四类”可...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