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工作中心任务,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核心,全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全年培训近50万人
2011年10月22日,肥西县紫蓬镇永久村的会议室里坐满了当地的村民,这里正在举办农民创业培训会。 “当初征求意见的时候,大多数村民要求培训苗木与蔬菜种植技术,还有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但没想到今天一下子就来了100多人。 ”永久村刘书记兴奋地说:“培训内容符合农民的胃口,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就高啊。 ”
此次创业培训邀请安徽农业大学的三名专家分别讲授了 “苗木栽培技术与科学管理”、“大棚蔬菜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品牌创建与市场营销技巧”,专家还深入田间地头,就村民关心的技术“细节”问题,进行现场解答。 “这样的农民培训实在,‘菜谱\’对上农民的‘胃口\’。 ”参加培训的村民吕伦春说,他家有15亩苗木,听了专家讲的苗木管理技术后,发展苗木的底气更足了。
省农委副主任周世其介绍说,去年以来,在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中,省农委要求各培训机构在每次开展培训前,要派专人进村入户,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掌握农民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真实需求,并据此调整培训的内容、时间和方式,真正将农民需要的知识和技术送下乡,改政府“配菜”为农民“点菜”,变单向活动为双向互动。
据统计,2011年全年全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投入资金2亿多元,培训48.76万人,超额完成年度48.07万人的目标任务。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7.76万人,完成年度培训任务的101.4%;农业专业技术培训22.38万人,完成年度培训任务的101.73%,农民创业培训 3.02万人,完成年度培训任务的100.57%;农民科技示范培训5.61万人,完成年度培训任务的100.82%。在全省33项民生工程中,新型农民培训的社会满意度为91.8%,列第五位。
多措并举提高培训实效
“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是一项深受农民欢迎的德政工程。如何把好事办得更好?去年以来,我们想了一些新点子,创了一些新模式,在提高培训效果下功夫。 ”省农委科教处梁仁枝处长说。
找准切入点,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摸清培训需求,制定实施方案。为实现培训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真正做到量体裁衣,2011年首次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培训需求调查,摸清了培训什么人、需要培训多少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精心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规范培训内容,推行模块化教学。逐步规范并统一制定了新型农民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培训类型、不同培训对象,规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时间,推行模块化教学。三是分类型、分层次开展培训。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农民科技示范培训四类培训。根据农村生产经营大户和小规模兼业生产农户并存的现状,全省新型农民培训分为提升性培训和普及性培训两个层次。提升性培训面向接受能力强的种养大户突出培训先进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面向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小规模生产经营人员,确保关键季节实用技术普及。四是突出培训重点。阳光工程培训,突出培训沼气工、农机手、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从业渔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和农产品检查员等。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突出培训种养大户、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等。农民创业培训,突出培训返乡农民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农业企业创办人等。农民科技示范培训,突出培训科技示范户和技术指导员。
紧扣核心点,完善培训网络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培训机构认定条件,本着便民、惠民的原则,全省面向社会公开择优认定了1486个新型农民培训机构,初步形成了以农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等部门为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广泛参与,多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贯通、开放运行、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全省基本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从农业科研、推广部门和有关职业院校聘请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教授为成员,实行培训师资统筹安排、资源共享,为提高新型农民培训质量提供了保障。此外,还注重培训教材质量建设。各地在省统编教材基础上,结合实际编印地方特色培训教材。全省开展了教材质量评比活动,拟将实用性强、质量高的教材列为区域性通用培训教材推广使用,全面提高教材质量,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抓住关键点,狠抓资金拨付和使用效率。在年度考核中将资金拨付与规范使用列入年终重点考核内容,加大考核分值比例。在考核实施中,组织纪检、财务和民生办等单位,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了抽查项目县,对培训机构的台帐、资金拨付表等相关材料集中审核,重点对银行拨款单、资金支出明细表等拨付凭证进行逐一对账核实,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细化资金管理制度。改变过去重台账、轻资金监管的做法,进一步建立建全资金管理制度,强化资金过程监管,保障项目资金足额用于培训。
把握结合点,创新培训工作新模式。一是培训与需求有效对接机制。按照先摸清需求,再制定方案的原则,明确培训任务、细化培训对象。逐步建立“农民点菜、专家下厨”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农民满意。二是培训与各项农业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机制。围绕粮棉油高产创建、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工程、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菜篮子工程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等组织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实效。三是实行技物结合的培训补贴机制。对参训农民适度给予与培训内容相关的良种、化肥、农药等农资补贴和技术服务倾斜,切实提高广大农民参训积极性。四是培训与农时农事结合机制。因时因事制宜,调整培训时间,开展关键性技术培训,满足农民生产经营需求。
技能拓宽增收致富路
“我县把祁红香螺等名优红茶的采制技术,列入新型农民培训重要内容,促使这项技术在全县迅速推广开来。 ”祁门县农委负责人告诉记者,2011年全县茶叶增产增值,总产达到5500吨,比上年增7.23%,产值达到3亿元,比上年增39.53%。
实实在在的培训,满心欢喜的收获。
稳步推进的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为农民致富插上了科技翅膀。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6232元,比上年增长17.9%,农民培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农业增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各地重点围绕农业生产,特别是结合农业重大项目,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为大范围开展主导产业优良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农艺结合等提供了科技支撑,为安徽省粮食八连增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627.1亿斤,比上年增产11亿斤,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
——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各地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受训农民人均增收875.68元,其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学员人均增收718.59元,农民科技示范培训学员人均增收939.68元。
——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结合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需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合作社成员、农经管理员培训,切实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素质和领办合作社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2011年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2万个,比上年增加4800多个。
——促进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依托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加大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力度,并首次将村级农技员列入重点培训对象。通过培训,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知识,提高了专业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面向农村二三产业开展就近就地转移培训。参训农民不仅掌握了有关技术技能,还掌握了政策和市场信息等,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明显提高,就业增收渠道拓宽,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周世其表示,2012年全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将在突出培训重点,主攻培训成效上下功夫,继续以培养职业农民为目标,以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基层农技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涉农企业负责人等为重点,大力培训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面提升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全省计划培训新型农民40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7万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27万人、农民创业培训1万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5万人。
本报记者
资料图
新闻推荐
肥西蚕宝宝全进保险箱本报讯 今年,肥西县首次全面推开桑蚕保险。全县近70个村4000养蚕户的首批16000盒蚕种,全部办理了桑蚕保险。20元的养蚕保险中蚕农只要拿6元,市、县财政补贴14元。 (张栋)...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