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磊
一份报纸,承载着多少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又承载着多少人心中的梦。
2008年6月,青涩的我满怀着期望打开了向往已久的神圣法律大门,成为一名法院书记员。在经过了第一次送达的新鲜体验,第一次开庭前的惴惴不安,第一次装订卷宗时的手忙脚乱后,面对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我开始迷茫,开始沮丧,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在初涉世事的我心中,法官应该身着法官服,在庄严的法庭上威严地判案释法,威风凛凛的从事法律事业。然而,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别让我非常失望。在那段忙碌而迷茫的日子里,我邂逅了 《安徽法制报》这个 “同龄报”,通过把报纸的每个版面都细细打量,对于这个既有可读性又有亲近感的 “同龄报”,我似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萌发了将自己的文字转化为铅字的冲动。然而,在最初的日子,我对她的 “单相思”却始终未能碰撞出交流的火花。在无数次的涂鸦中,我开始静下心去观察,研究报纸上的那些法制新闻,并尝试着在工作中思考 “法律”的意义。
在一个个寒暑交替的日子里,在庭上庭下的忙碌中,在田间地头的奔波后,我开始沉下心,放弃了那些华而不实的言语,用自己笨拙的笔去叙说着自己经历过的事,一个个 “豆腐块”激励着我努力,成了我继续伏案作为一名讲述者的动力。
之后,我更加勤奋地给《安徽法制报》写稿,在一次次吸取他山之玉中,我更加深刻理解了司法为民的真正含义,法律不能成为没地气的空中阁楼,而是应该始终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真正的为民做好事,做实事。
2011年,我因工作调动到了院研究室,成为了一名专职的 “笔杆子”。随着接触的材料丰富和日益成熟的思想,我开始尝试从写 “豆腐块”到 “大文章”,在一次次尝试后,我认识了报社的多位记者编辑,他们亦师亦友,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写作的经验和角度的选取,使我受益匪浅,打开了心中的那扇明亮的窗户,改变了常常不知道该如何下笔的为难。
在无数同仁的努力下,我院被确立为全国诉调对接百家试点单位之一后,率先在全省建立了诉调对接工作站,在报社记者编辑的关怀下,我所写的 《首家诉调对接工作站挂牌》在头版刊登,介绍了法院调解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之后,在 《安徽法制报》上,我陆续刊登了数篇说法释法的文章,展示了自己对于法院工作的观察和思考,实现了自己心中的那份 “法制梦”,其中的 《老年帮教团情牵失足少年》一文还得到了 《人民法院报》的采用,让我再次实现了 “第一次”。
花开花落岁月悠悠,一转眼,昔日那个投身法律事业的懵懂青年和 《安徽法制报》一起迈入了而立之年,我很庆幸自己在迷茫的时候能够邂逅这个“良师益友”,能够让自己从中了解信息、汲取营养,丰富和提高自己,为实现自己心中的那个 “法制梦”而努力。在每次伏案后,倾心与她交谈交流,感受着她激励着我在笔耕的道路上前行。
人的理想因有志同道合者而变得不再孤单, 《安徽法制报》——一路前行,有你真好!
(作者单位:肥西县法院研究室)
新闻推荐
肥西讯 为确保农业生产旱涝保收,日前,肥西县各乡镇“百河千渠”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启动。肥西县官亭镇今年计划清淤整治长东河、大努河等8条河流,共87.6公里;江夏支渠、齐王支渠等15条渠道,共133.2...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