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 力
高温干旱肆虐之际,在六安市金安区木兰现代农业示范区、淠史杭灌区核心地区等地,因为有着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只需打开闸门,水就可以流到农田里。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秩序没有因高温少雨而被打乱,农民非常从容地应对严重干旱考验。
遗憾的是,这样的农田在安徽省属少数,大部分地区农田抗灾能力较弱。像全国一样,安徽省农田水利工程多数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施老化、功能衰退。不久前,在肥西县采访时就有农民告诉记者,他家的水田流转不出去,原因就是田头的水塘几十年没有整修过,无法使用,“万一旱涝,肯定减产甚至绝收。 ”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特别是水,往往是丰歉的决定性因素。安徽省大江大河纵横交错,总体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上不均,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农业生产长期面临严峻旱涝挑战,因水利设施落后带来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即便如此,长久以来农业“靠天收”的意识仍未有根本改变,不少地方对水利建设的重视只停留在文件里、会议上,既缺少真金白银的投入,更缺少科学长远的规划。可以说,不断出现的季节性干旱天气正越来越成为粮食稳产高产的巨大威胁,警醒我们必须加强水利建设,特别是中小型水利工程和配套农田灌溉网络工程。
据气象部门预计,未来数日晴热高温仍将继续,旱情可能加重。眼下,各地把抗旱保苗夺丰收作为当前工作重中之重,加强调度与动员群众相结合,强化抗旱服务,努力战胜高温干旱考验,把因灾损失降低到最小。从根本上说,这种兴水利、抗大旱的行动,不能等干旱过后就偃旗息鼓。兴修水利是一件长期且耗资的工程,来不得虚假。建设农业强省,必须对水利建设有着长远规划和足够投入,只有平日功夫下到,灾害考验面前才不会手忙脚乱。“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启动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到2015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00亿斤,2020年达到800亿斤。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加强各类水利工程建设,畅通农田“血脉”。
水利建设,加大投入是关键。要通过考评激励机制,改变地方唯GDP的政绩趋向,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和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开放建设权,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手段,吸引社会资金增加投入,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
在建设资金使用上,要看到当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分散在很多部门,每个部门都有项目和资金,造成重复投资和低效率投资。应将水利工程建设包括规划,集中归口管理,避免重复建设,让每一分钱都发挥到最大作用。
新闻推荐
【上榜理由】“80后”青年热心公益事业,关键时刻为一位素不相识的新疆少年捐献骨髓。■ 本报记者 朱胜利“是件很普通的事情,他需要造血干细胞,我们正好配型成功,就捐给他了。”8月30日,周松...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