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榜理由】
“80后”青年热心公益事业,关键时刻为一位素不相识的新疆少年捐献骨髓。
■ 本报记者 朱胜利
“是件很普通的事情,他需要造血干细胞,我们正好配型成功,就捐给他了。”8月30日,周松在电话里平静地说着几个月前的骨髓捐献,就像谈起他的任何一次献血一样。
2007年,19岁的周松高中毕业后出门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松参加了义务献血。“想着自己献出的血能给别人送去健康,心里很愉悦。”几年下来,他已义务献血2000毫升。
周松从网上了解到,捐献骨髓能够为血液病患者提供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们的生命,就想捐献骨髓。 2011年,在一次献血中,周松主动询问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有关事宜,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2012年8月,正在工地忙碌的周松接到了省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说他与一位新疆患白血病少年配型已初步成功。周松当即决定捐献,但周松父母得知后却坚决反对。周松反复劝说父母,并通过网络和医生找来许多相关资料,证明捐献骨髓不会影响自身健康。在周松的坚持下,父母终于答应下来。
“临到采集,不由自主地紧张。采集的时候很辛苦,但想到那名新疆少年还在等待生命救援,如果临阵退缩,我会后悔一辈子,就坚定地捐献了。 ”2013年3月7日下午,周松在省立医院接受了4个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抽取了120毫升造血干细胞。这些造血干细胞将被移植到那名新疆少年身上,帮助他战胜病魔。
“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不知道彼此是谁,但因为孩子的病与你的善良帮助,让我们知道了彼此,让我们有了你这一位家庭新成员。你给了孩子活下去的希望,同时也给了我们全家希望,再多言语也无法表达我们全家的感激之情。 ”无法当面道谢,新疆少年的母亲给周松寄来了一封诚挚的感谢信。根据红十字会中华骨髓库的规定,捐献者和患者双方互相不能知道对方身份。直到现在,周松也仅仅知道受捐者是一位新疆少年。
“只希望他能快点好起来。 ”周松如今已回到老家肥西县上派镇,与朋友合伙开了个小店,做铝塑门窗生意。他告诉记者,捐献骨髓对自己身体没有任何影响,倒是因为常常受到周围人的称赞,有些不好意思。周松邻居董大妈一提到周松就赞不绝口:“这伢子心肠好,平时就乐于助人。 ”
“能帮助到别人,血液、骨髓,我都会继续捐献。 ”周松坚定地说。
【记者手记】
不管有没有血脉亲情,援助之手随时伸出。 “80后”青年周松的慷慨义举,为他人奉献“生命火种”,向社会传唱“爱的奉献”。
新闻推荐
■ 本报记者 王恺“多亏了村委会和商务部门牵线搭桥,积压的3万多斤大冬瓜终于卖完了! ”11月16日,省城合家福超市的蔬菜运输车来到肥西县张老圩村,以每斤0.2元的地头价收购了满满两车冬瓜,种植大...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