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政策利好的春风,如今越来越多农民表现出对开办家庭农场的极大热情。在经营过程中,农场主们是否都“顺风顺水”?他们还有哪些期盼呢?
一盼:流转土地租期长一些
淮南市凤台县的种植户岳卫林承包了50亩良田从事蔬菜、西瓜、草莓种植,今年8月份,他从当地工商部门领到了家庭农场的营业执照。岳卫林的土地租赁价格每亩1200元,租赁期为五年。他告诉记者,租金年年上涨,只升不跌,这个价在当地很普遍:“搞大棚菜占地面积不大,租金还能承受;但是以这个租价来种粮可就种不起了。 ”此外,岳卫林还说,当地土地承包年限大多只有五年,土地流转的稳定性最让人纠结。比如种植有机蔬菜,就需要改良土壤,三年内不能施用化肥。通常是刚改良好土壤,合同就差不多要到期了。
土地租金连年上涨,租期不稳定,同样是怀远县古城乡潘新村赵东标的苦恼:“现在许多农户不愿意长期出租土地,致使家庭农场难以稳定地保持土地经营规模。 ”一旦出租土地的人在城里打工不顺利,看到乡下种地收益不错,就会回来收回土地,即便还在流转期,乡里乡亲的也只能把地还回去,没办法“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皖北地区每亩地流转价格在1200元左右,农民惜地的心理和高成本的投入,使得土地流转越来越难。 ”宿州市农委主任张明权说,农村在实施土地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农民不能达成协议,而阻碍了整个土地流转进程;流转形式以出租为主,普遍租期较短,农场主也不可能在短期承租的土地上做长期的投资,如果不推进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很难培育出可持续发展的家庭农场。
二盼:贷款融资渠道顺畅一些
资金障碍同样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一大难题。在记者采访的多位家庭农场中,绝大多数农场主都反映想扩大农场发展,但因受制于资金短缺,贷款难,很多事“力不从心”。
今年35岁的王民主是宿州市埇桥区桃东村农民,两年前,他和亲戚合伙凑了100多万,承包下50多亩土地,一家十几口人共同劳作。现在是宿州市首批认定的105名家庭农场主之一。为提高土地经营效益,王民主拿出20多万修路、修渠,可是没想到用了不到一年,便被大型机械压坏了。想搞规模种植,就必须再投资建设,可是融资难成了他“压心头”的一件大难事:“我和亲戚朋友的积蓄都搭进去了,贷款也贷不到,只能寻求社会融资,但高额利息实在让人吃不消。 ”
在银行看来,家庭农场不同于私营企业,规模小、周期长、风险高,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所有信贷都将难以收回。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家庭农场经营所需资金,80%都是靠原始积累或向亲友借款,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很小。
9月31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其中专门指出涉农金融机构要设计适合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特点的贷款产品,综合采用保证、联保、抵押、质押等多种形式发放贷款等。
三盼: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多一些
目前,家庭农场流转的土地主要是基本农田,按规定不能在农田上建设晒场、仓库等配套设施,粮食集中收割后只能在自家院子或马路边晾晒。
肥西县官亭镇张祠村的李世保从未外出打过工,通过土地流转,由原先一亩三分地,逐渐发展到目前近2000亩田地,从事粮食种植。今年5月他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了“绿野家庭农场”,今年秋收,家里的1600稻田收获了150万斤粮食。
虽然水稻获得了丰收,可是李世保并没感到特别喜悦,因为没有晒谷场和烘干设备,也没有足够的仓库储存,他家水稻只能按照1.08—1.13元/斤的价格“即割即卖”,而如果有条件烘干,按今年最低收购价1.35元/斤来卖,就能多赚30万块钱。他说,也想买烘干机,麻烦的是没有地方建烘干机房。
界首市光武镇齐楼村齐岗承包了2000亩地,今年7月份注册登记了家庭农场。他告诉记者,当地农业用水不畅,尤其是今年夏天,让他和周边不少大户直呼 “伤不起”:“我们这水位线年年下降,普通水井的水在缺水期无法满足需求,必须要打特别深的深井才行。可是打深井每口就要花费十几万,一般农户根本承担不了。 ”
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土地流转向家庭农场倾斜;支持家庭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金融、税收支持力度;加强农业保险服务等。
采访中,部分家庭农场主表示,既然政策已经出台了,就希望能尽快落实,同时要加强督查,防止好政策落不到实处。
本报记者张倩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建设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和铜陵县西联乡犁桥村、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入选,西递、宏村落选。据了解,经住房城乡建设部...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