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省城召开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省城相关部门通过大力治污,目前打造的生态宜居城市已初现成效,“青山碧水”得以再现,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一河一策”利于治湖
治理好巢湖污染,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合肥市环保局副局长张邦国介绍了自去年3月省城实行“河长制”以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河长制”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各入湖河流水质持续好转。2013年,合肥市进入巢湖河流水质明显好转。截至目前,包括18条主要河流(饮用水水源地),全市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河道共103条,共整治排污口302个,清理河道两侧垃圾点1992个、河道违规开垦面积108万平方米、河道(沟渠)清淤977.9公里,搬迁取缔畜禽养殖点672个。通报问题266个,完成整改212个,整改完成率79.7%。建立了水环境治理“一河一策”的“合肥模式”。
“一河一策”实行以来,制定了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重污染河流达标治理方案,县(市)区级组织对本级河道调查并制定“一河一策”,明确综合整治措施、工程推进措施、长效管理及时间安排等。南淝河综合治理目标要求2015年水质达到Ⅴ类水标准 (氨氮≤6.5mg/L),2020年水质达到Ⅴ类水标准,提出了54个水质改善工程项目;十五里河、派河的综合治理目标要求2015年水质达到Ⅴ类水标准,2020年水质达到Ⅳ类水标准。其中十五里河提出了19个水质改善工程项目,派河提出了39个具体水质改善工程项目。
工业污染防治见效
不少市民对于这样的情景感受颇深:原本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千百年来和谐安静,自从建了个化工厂后,污水遍地,河里水不能喝鱼不能活。对此,省城下了严令,从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入手,认真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记者获悉,目前,省城已不再发展乡镇工业园区,对现有乡镇工业园区予以整合;建立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把总量指标作为环评的前置条件,坚决实行“四个一律不批”。去年,该市环保部门拒批三十岗乡水上游乐中心、安徽帝元生物(高新)等项目42个、总投资25.5亿元。
此外,对落后产能和重污染企业进行淘汰。 2013年12月31日安徽锦邦化工全面停产搬迁,2014年1月丰乐农化老厂区和肥西县晋煤金龙源化工厂停产搬迁,标志化工企业全部实现退城进园。截至10月底,省城89个减排项目完成62个,调试1个,在建26个,减排工作达到序时进度。
严查各类违法排污
对于违法排污企业和一些养殖户来说,偷偷把污水排到河塘里,自己省了事也省了钱,但危害的却是整个城市水资源的安全。对此,省城组织开展多次环保专项行动,围绕规模化,减排项目,医药行业,涉重金属、化工、危化品、电镀等行业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目前已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96件,关闭企业45家,移送公安部门2家,刑事拘留5人。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以往虽然也对违法排污实施处罚,但数额不大,排污企业和个人都感觉违法成本不高,就认罚后继续排污。如今,执法部门根据《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对违法排污行为的罚款基数较以往翻了12倍,并设定部分“违法即关闭”的违法情形。日前,蜀山区小庙工业园企业主以环境污染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被判处有期徒刑,双凤工业区内合肥金斯威新型建材公司偷排废水被立即关闭,这些强力措施,让那些违法排污的企业主深感“日子不好过”了。
·本报记者张青川·
新闻推荐
1月7日,施工人员正在给肥西县上派镇自建的220套公租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并将于本月交付使用。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2700万元,建筑面积11985平方米,公租房配套太阳能热水器以及水、电、气、绿化等...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