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量亮 何珂
“富民需兴业,产业发展了,农民增收才有更多保障”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
短短两年,致力于发展特色产业的长丰县金桥村,千亩连片果园已形成规模,几万株桃树梨树即将进入丰产期。
果园里,十几名工人在进行田间管理,62岁的刘志学便是其中一位,他的任务是除草、翻土。刘师傅告诉记者,他是本村人,这千亩果园中就有他家的13亩土地,2013年流转后,他便一直在这里干活。
“现在每天赚60元,钱虽不多,但这是固定收入。 ”刘志学告诉记者,他现在每月工资不低于1500元,一年工资将近2万元;一亩地一年流转租金为500元,他家13亩地一年收入6500元。以前光靠种田,干得好,一年才能赚一万多块钱。
果园负责人严厚宣拿出的去年建设支出账单显示,仅人工费一项支出就有50万元。 “果园目前在金桥中心村雇了10位村民作为固定工人;农忙时,还需雇用一些临时工。 ”严厚宣说,果园进入稳定的丰产期后,需要的人手将大大增加。已经申报注册安徽源绿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延伸产业链,建立水果加工企业,做水果罐头、果酱等产品,不但农产品销量有保障,更能让村民持续增收。
“美好乡村建设,让村容村貌美起来,也要让农民口袋鼓起来。富民需兴业,产业发展了,农民增收才有更多保障。”金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杰说。
舒城县春秋乡中元村内水系众多,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水塘。前几年返乡创业的朱德兵,看中了“水塘商机”,承包了十亩地,发展水产养殖业和垂钓园,同时建立休闲生态农庄,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前来旅游。
“美好乡村建设之后,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内外交通更加便捷,发展农家休闲游条件更好了。 ”朱德兵说。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势头。
“因地制宜,打好生态牌、念好产业经,把美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方青说。
“资金、技术、观念等瓶颈,制约产业发展”
——加大强农惠农支持力度,帮助农民降成本、控风险
记者在中元村走访时了解到,一些村民在房前屋后,零星建立了獭兔、泥鳅、麻鸭等小型养殖场,但村里尚未形成上规模的特色产业。
“想围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做文章,但一直没有什么起色。”村支书潘孝柱告诉记者,由于村域土地不平整,不适合机械化作业,近年来土地抛荒现象严重。“耕作成本高是吸引不到资金、项目和产业的主要原因。在平整土地方面,如果没有相关资金扶持,没人愿意投入。 ”
站在中元村村部远眺,不远处,群山环绕。因地制宜,中元村正试点借助有关部门的项目支持,将山丘一些坡地改成梯田,发展油茶产业。 “如果有更多项目扶持,产业发展就能快一点。 ”潘孝柱说。
望着自己的果树林,严厚宣告诉记者,这千亩果园建起来并不容易。 “首先就是资金问题。除了人工开销,采购苗木花了200万元,土地平整花了400多万元。 ”严厚宣说,流转土地的价格为500元一亩,1600多亩地,花费不菲。 “土地租金每年30多万元,都是提前一年发到村民手中。 ”
“种植是技术活,不是把果苗种下去就完事了。前期投入大,见效也有一个过程。”严厚宣说,果园前三年是投入期,三年后进入丰产期,果园才开始真正盈利。 “除去成本,预计一亩果园可以赚一万多元,一年差不多就可以把所有的成本收回来。 ”
高投入、高产出,种植果树能在村民中间推广吗?走访金桥村时,很少有村民表示愿意承包土地、种果树、当老板。
“村民创业意愿不高,不仅因为存在资金、技术两大瓶颈,也与村民观念有关。 ”村支书李杰说,受小农观念影响,大部分村民没有创业意识,不敢冒一点点风险。没有看到收入,村民就不愿意投入。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健全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引导有技能、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降成本、控风险。
“口袋鼓起来,脑袋更要‘富\’起来”
——加强培训提高职业技能,让农民走可持续的致富道路
在肥西县五四社区王大郢中心村,徐瑞华筹资100多万元,从村民手中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建起了54个大棚种植草莓。
“因为没有经验,这次购买的草莓苗不太好,结出来的果实个头小,销往合肥市场的批发价,只有同类正常批发价的2/3。 ”徐瑞华正因为大棚里的草莓长势不如预期有点忧心,东奔西跑销售草莓也让他感到有些累,期盼有关部门能给予技术及市场销售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8个早酥红梨,市场售价200元;6个黄晶梨,市场售价100元。在金桥村千亩果园办公室,严厚宣告诉记者,引进这些售价高、市场供不应求的优质果树品种,加大投入培育果苗,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推广给村民种植,对有意愿的农民实施培训。“让农民了解市场行情、看到发展前景,让他们懂种植、愿种植,果苗才能有更大的市场,农民可以增收致富,双方共赢。 ”严厚宣说。
在金桥村另一块田地上,金瑞正在打理自家的葡萄园,为来年的果树挂果准备着。为鼓励村民创业,去年村“两委”发动有技术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有着葡萄种植经验的金瑞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他承包了10多亩土地建设葡萄园,村“两委”补贴三年的土地租金。
“口袋鼓起来,脑袋更要富起来。只有脑袋富起来,才能真正富起来、长久富下去。”在村支书李杰看来,让村里能人带头干、做示范,让老百姓看到甜头,才能改变更多人的保守观念,更多的人才会愿意返乡创业。
记者走访各中心村时了解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率已超过一半,老一代农民无力种地,新生代农民想着脱农进城,大都不愿种地、也不会种地。
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关键要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培育新型农业主体。”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安徽农业大学专家夏爱诚认为,发展产业,对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很重要,但从长远发展看,只有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使农民走上可持续的致富道路,使农业走上可持续的发展坦途。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尽快让农民的脑袋‘富\’起来,是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的需要。”夏爱诚建议,各地应量体裁衣地实施培训,让培训所学能用得上、有成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张岳)日前,经省“安徽好人”评选委员会和公众代表评审团评定,陈翠华等12人当选2月份“安徽好人”。他们是:8年来义务照顾20多名留守儿童的全椒县武岗镇七旬老人陈翠华。扎根乡村学校2...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