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承接转移潮起云涌,皖江城市你追我赶。3月15日,由市委宣传部组织的“皖江城市带异地采访活动”启动,选派精兵强将奔赴皖江城市带其他城市,深入采访这些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好思路、好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本期开始,本报推出异地采访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 记者 潘海苗
3月15日下午5时许,在等了近1个半小时后,合肥市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处长朱胜利才“姗姗来迟”接受记者的采访。“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在朱胜利处长一再抱歉声中,我们了解到,当天下午,合肥市发改委将各县区和部门负责人邀到一起,就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进行研究。“这是第二次修改了,第一次市领导不满意,我们再次酝酿修改。”
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让规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从对规划研究编制的“认真劲”中,我们不难发现,面对示范区建设的新机遇、新要求,合肥人正在厉兵秣马,从规划入手,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决策迎接产业转移,努力承担起新的“合肥使命”,发挥好核心带动作用。
合肥的优势在哪儿
作为安徽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和交通中心,省会合肥现辖三县、四区、三大开发区,全市总面积70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1万,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28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270万。“十一五”以来,合肥迈上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发展轨道。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2.12亿元,增长17.3%,省内经济首位度提升至20.9%。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的增速2008年、2009年两次位居第一。
“近几年的发展已经为合肥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合肥市发改委总工程师牛和湘在接受采访时说。
投资环境优势。近年来,合肥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合肥以“商鞅变法”精神,强力推动投融资体制、城市建设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等12项重点改革,极大地优化了投资环境。
区位交通优势。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的范围涵盖了中、东部7省1市,拥有5亿多人口,具有吸引产业转移的巨大市场容量。而且,随着合宁、合武高铁的建成通车,实现了合肥3小时到达上海,2小时到达武汉,1小时以内到达南京。
科教创新优势。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59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各类科研院所270多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0个,两院院士40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3万人,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产业配套优势。合肥现有35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类产品,具备全方位承接产业转移的现代体系。
成本资源优势。合肥综合商务成本约为东部沿海地区的70%。合肥金融业发展较快,在合肥设立总部的金融机构有7家,国内金融机构在合肥设立的省一级分支机构约30家,各类金融和准金融机构网点超过1000家。劳动力丰富,成本较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当于长三角的77.8%。
(下转A3版)
(上接A1版)
科学决策迎承接
连日来,为努力走出一条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路径,合肥市精心谋划,科学决策,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提出要重点承接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家电、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公共安全、冶金、新型化工等产业。并以此为基础,依托交通干线,打造合铜安、合六叶、合淮蚌、合巢芜四条产业带。
而在合肥市发改委3月15日提请讨论的规划里,合肥“一走廊两特色”产业承接集中区也初现轮廓。“一走廊”即以高新区、经开区、滨湖新区、包河工业园、蜀山经开区、肥西桃花工业园为主体的派河工业走廊;“两特色”:以新站区、庐阳工业园、瑶海工业园、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特色园区和以肥东循环经济园、肥东新城开发区为主体的新型化工产业特色园区。
目前,遵循“梯度分步、专业聚集、功能耦合、拓展联动、有序承接”的原则,合肥市确立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和相关经济指标。一是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重点承接发展大中型装备制造、汽车、家用电器、冶金和精细化工产业,鼓励发展其他先进制造业,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到2015年,先进制造业实现产值6000亿元以上。二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承接发展电子信息、公共安全、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积极承接航空航天、军事、海洋等其他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产值3000亿元。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承接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会展旅游、动漫创意、房地产、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四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冷链物流系统、配送中心和连锁农家店,重点承接发展种业、蔬菜园艺业、苗木花卉业、特色种植业、畜禽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制度保障强力推进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批后,合肥提出:将突出自身的核心地位,引领更大发展,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6000亿元,比2009年增加近4000亿元。“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在扎实抓好平台建设的同时,合肥将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发挥示范区的聚集效应。”合肥市招商局境内业务处处长尤建民告诉记者,“合肥将进一步打造合法、高效、阳光的政务环境,努力把合肥打造成为外来投资者青睐的福地、转移产业聚集的高地。”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为搭建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合肥正在着手解决综合配套能力、市场融入度、市民思想开放度与包容度、投融资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围绕《规划》,出重拳、动真格,制订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合肥为了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一是建立了工作推进机制,将成立高规格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机构,并实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二是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编制完善开发园区规划,整合现有开发区、工业园区,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促进集约发展,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开发园区转型升级;三是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财政政策;四是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积极推进合肥铁路枢纽建设,打造合肥经济圈内城市主城区“1小时通勤圈”;五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企业需求开展业务创新,对积极为产业转移项目承贷、并达到一定额度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六是确保产业转移项目用地,优先审批产业转移项目用地及配套设施用地,优先安排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转移项目用地指标;七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学研结合的层次和水平;八是提供转移企业用工和人才保障,为转移企业提供数量足够、技能熟练的劳动用工;九是建设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努力使合肥成为一座宜居宜业、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十是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政务环境。
新闻推荐
新华社合肥2月18日专电(记者 张紫赟)“今年节日为游客准备了许多地方土菜,有笋干烧肉、石耳老母鸡汤等等。”除夕一早,九华山风景区内“九华陆家庄”的老板陆军良就开...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