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年成,一亩地满打满靠只能采摘2000多年的葡萄,按目前的‘田头价\’每斤4-5元计算,一季下来也就是万把块钱,除去各类种植成本和人工费4000多元,剩下的仅有5000多元,一家三四口忙活了几个月,人均还不到2000元,真不如外打工去……”提起今年的葡萄收成,家住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其云村村民卢家柱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在大圩镇像卢老汉这样小规模种植葡萄的庄稼人还真不少。记者了解到,在以种植葡萄为主导产业的大圩镇,目前以“一户一地”的种植葡萄的农户占绝大多数,由于种植规模小,种植成本加大,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改种其它经济作物不行? ”记者问道,“没办法呀!别人种葡萄,剩下这块地又能做什么呢? ”卢老汉很无奈。
跨过一条沟渠,走了数十米的泥泞小路,记者来到正在自家葡萄园忙着接待一个小型旅行团的吴国平老汉面前,他正在按每人10斤葡萄给游客打小包装,脸上堆满了笑意。提起种葡萄,吴老汉有着卢老汉同样的感触。不过吴老汉有他另一种的想法——“种葡萄赚不赚钱,主要还是一靠科学,二靠资金,再靠规模了,规模上去了,这样种植成本自然而然地下来了,再加上科学种植,葡萄产量也就上来了,腰包不就一天天鼓起来了吗? ”
“算盘打得再好,没有资金还是白搭……”站在一旁的吴老汉的妻子王女士忙插话。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束缚当地农户扩大葡萄种植面积最棘手的就是资金问题。农民想从银行贷款是件不容易的事,除了繁琐的手续外,最主要贷出的资金十分有限。农户普遍希望当地政府出台相关的惠民措施,帮助农户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问题。
本报记者袁家权文/图
卢老汉与妻子正在采摘优质葡萄品种——白玫瑰。
“今年雨水多,像这样色泽正、品像好的葡萄不是很多。 ”卢老汉说。
自从葡萄进入成熟期,卢老汉就把临时的家搬到葡萄园,守望着希望。
新闻推荐
8月22日,村民在合肥庐阳区大杨镇夹塘社区农家书屋阅读。为不断更新广大干部群众的学习内容,该镇积极想办法,不定期更换 “农家书屋”的书籍,方便广大农民朋友阅读。葛传红本报记者袁家权摄...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