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核心提示
新场景:
员工陪农民工一起维权
去年初,合肥市瑶海区一建筑工地开工了,不久后,工地上的一个施工队找到在在新安江路开小店的农民工张小金,希望他能够尽快制作一些铝合金门窗。接到活儿后,张小金加班加点,很快如期送货,施工队接到货后说2万元工钱随后再给。很快,工地工程竣工了。得知这一消息后,张小金立刻赶往工地讨要工钱,然而施工队早已不见踪影。
情急之中,张小金首先想到了合肥市瑶海区农民工维权窗口,心里想去试一试。合肥市瑶海区农民工维权窗口工作人员得知他的情况后,多次打电话与包工头协商,希望能够及时把工钱交付张小金。功夫不负苦心人,最终,包工头带着钱来到合肥市瑶海区农民工维权窗口。
“我们设立瑶海区农民工维权窗口,就是希望农民工维权方便快捷,但我们正在努力把‘窗口\’改变成‘门口\’,拆掉‘窗口\’上的门槛,让农民工维权来得容易走得轻松。”瑶海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的许站长这样告诉记者,只要农民工有维权需要,我们就全力帮助,直到维权成功。据了解,今年以来,瑶海区通过创新开展工作,在农民工维权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已解决农民工投诉41起,涉及1600多人,涉及金额2318万元。
新通道:
让农民工维权更加简单
年终岁末是农民工讨薪问题的集中爆发期,为了解决这样的老大难问题,瑶海区整合多方调处资源,发挥各自职能优势,整体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畅通农民工依法维权渠道,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依法得到维护。
据了解,今年以来,瑶海区建立了三个宣传教育绿色通道,强化了农民工的维权意识,确保了农民工对维权知识“早知道”;建设了业余学校,将维权法规知识教育纳入各个在建项目经常性教育中,使农民工了解并掌握如何维权,目前已建立75个农民工学校,安排培训4期,2000多名农民工接受了教育;制发了维权卡片,印发了3000张维权卡片,将相关维权法律法规和维权程序印在在卡片上,方便农民工维权使用;悬挂维权公示牌,公布所在项目维权信息,让农民工知晓并掌握相关情况。
瑶海区住建局的吴世川副局长告诉记者,农民工是瑶海区的建设者和功臣。为农民工维权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城市人更多关注和理解农民工,也在于要增加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让农民工更积极主动地融入大的社会环境,让其发挥更大的建设热情。
新措施:
保障每一个农民工权益
采访中,在合肥市瑶海区务工的周张云对记者说:“在瑶海打工,我们有依靠。”正是瑶海区农民工维权窗口的对每一起农民工维权都实实在在的维护,让该区数万农民工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认可。
记者从瑶海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采访中了解到,瑶海区出台了多项措施解决农民工维权问题:抓成效,注重协调联动。强化三个方面的沟通协调,积极促进相关维权问题“早解决”。强化政府部门联动,有效形成解决合力,区住建局、区人社局等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事一起上,凝聚智慧,强化推动,促进了相关投诉维权问题的又好又快解决;强化对企协调,加强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企业责任主体的有效沟通,对市场行为加强监管,避免相关投诉问题的失控;强化与农民工沟通,充分做好农民工工作,耐心做好政策讲解与咨询服务,积极化解他们的思想负担,有效防止问题事态的激化和恶化。
新态度:
把维权事当成自己的事
来到城市后,很多农民工在心理上有矮人一头的顾虑,感觉自己还是个外来人,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很多农民工从事苦、脏、累、险的业务,他们仍是弱势群体。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合肥市瑶海区各个部门对农民工给予了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据了解,瑶海区正在努力通过“四化”,确保维权隐患排查“到边到拐”。经常化,将工程款支付、工资发放情况纳入质量安全定期检查内容。及时组织巡查;节点化,在每年的春节、开学,两会和党代会等关键时间节点开展专项检查,持续形成高压态势,主动防范农民工维权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区域化,对投诉比较集中、在建项目比较集中的区域,安排各街道、镇政府、管委会牵头组织维权检查,进一步发挥属地管理作用;环节化,在各项目施工节点验收前,对施工企业的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进行专项验收,存在问题的,坚决不予验收。
“只有好的务工环境,才能留住农民工。”采访中,瑶海区住建局的吴世川副局长有着明确的态度,我们要让每一个需要维权农民工的权益都得到充分的保护。
袁星红
春节临近,在合肥大建设工地上辛苦一年的农民工兄弟是否都能顺利领薪回家?为了帮助农民工顺利拿到工资,今年,合肥市加大对农民工维权的帮扶力度,要求各县区、开发区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农民工的维权之路究竟好不好走?昨天记者来到合肥市瑶海区农民工维权窗口进行了一次探访。
农民工顺利领到工资
新闻推荐
本报讯 再过几个月,市民又能在合肥野生动物园看到黑熊宝宝了。记者昨天从该园获悉,不久前,黑熊“珍珍”再次喜得贵子。“珍珍”...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