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天气晴好,在通往我区三十岗乡的三国城路上,记者看到不少市民驾车前来购买西瓜,路两旁售瓜棚内的农户们忙得不亦乐乎。正在此处卖瓜的三十岗乡西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向梅满怀信心的告诉记者,明年她打算将西瓜种植面积从500亩扩大到1000亩,计划将合作社的西瓜基地打造成集采摘、游园、农家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农业开发项目。
李向梅经营的三十岗乡西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正是我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瓜果蔬菜等特色种植业,并以举办西瓜节、桃花节等活动为契机,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宣传和推介力度,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好、农民致富快的新路径。
在三十岗乡柴冲村,记者看到西瓜种植大户郑永伦正在自己的钢架大棚里忙着整理幼小的西瓜秧。正当记者疑惑正是采摘季节棚里为什么没有西瓜时,郑永伦笑着说:“我家种的40亩西瓜十天前就被摊贩们拉完啦,西瓜节每年都做宣传,现在我们这的西瓜根本不愁销路,估摸着我家的二茬瓜也能卖上好价钱。”今年60岁的郑永伦是土生土长的三十岗人,从1982年算起,他种西瓜有已有30多年。郑永伦告诉记者,他抓住近几年政府对规模种植瓜果蔬菜补助的有利时机,西瓜种植面积从原本的15亩扩大到如今的40亩,现在他家每年的净收入有20多万元。
除了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一些外来青年创业者也加入了我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之中,希望搭乘特色农业发展这股东风实现自己的致富梦。在三十岗乡王大塘千亩设施蔬菜基地,记者见到在此承包土地种西瓜的80后创业者单伟峰。这个来自外地的年轻人告诉记者,自2008年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后,他便来到三十岗乡王大塘种起了西瓜,今年承包的八个瓜棚,至少带给他四五万元的收入。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大棚的成本在一万元左右,除去政府的政策补助后,自己只需要拿三千多元;而一亩地的西瓜产量在四千到六千斤不等,按当前市场价,一个棚至少可赚5000元。在单伟峰的带动下,去年从安农大毕业的三个学弟也加入了创业队伍,他们一起承包了21亩农田,从事西瓜和蔬菜种植。
作为老城区,如何有效增加农村人口收入、加速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我区各项工作的当务之急。结合肩负合肥市水源地保护重任等实际情况,经过前期论证和实际探索,我区逐步摸索出一条通过发展瓜果蔬菜、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业,带动农户致富的新路径。“政府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主动作为,而不是做‘旁观者\’。要利用政策引导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区农林水务局负责人表示。
为促进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我区自2010年制定出台《庐阳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生态都市农业发展若干意见》以来,累计拿出奖励西(甜)瓜及草莓种植、经果林种植、苗木花卉种植等扶持资金3400余万元,吸引社会资金投入4亿多元。通过政策这根指挥棒,进一步激发了我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潜力,一批规模较大的瓜果蔬菜、苗木花卉企业纷纷入驻我区,为推动全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又一强大动力引擎。
据区农林水务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种植,吸引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投资入驻,每年可给当地农民带来各类收入近两亿元。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5年的5400元,增加到去年年底的13000元。截至目前,我区种植瓜果蔬菜10485亩,其中设施蔬菜4500亩;苗木花卉生产面积3.4万亩。新建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和经果林生态园50多家,建成森绿成刚山核桃、王大塘蔬菜、传香瓜蒌子等各类农业基地近20个,形成一批无公害蔬菜瓜果种植特色村、优质经果林种植特色村,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点进一步显现。
·王领 夏阳军 吴文科·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为丰富三孝口街道大夫第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7月4日,由三孝口街道办事处、合肥肛泰肛肠医院主办的一场别具特色的趣味运动会,在杏花公园举行。当天下午,杏花公园里,加...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