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绍兰,踏实认真,能吃苦,工作有方法,亲和力强……她是咱们社区育龄妇女的好姐妹、贴心人。”说起这位老下属,杏花村街道计生办原主任吴琴芝满口夸赞。近日,笔者来到该街道汲桥新村社区居委会,在布置精致的“家庭生活指导室”里,见到了正在和“准妈妈”们交流育儿经验的夏绍兰。
“门外汉”变业务骨干
2003年以前,夏绍兰一直在企业做会计,虽然单位离家较远,但工作稳定、踏实。后来,因为孩子需要照顾,便报名参加了社区计生专干的招聘考试。“当时觉得在社区工作离家近,能按时上下班,可以照顾家里。”说起来社区的初衷,夏绍兰如是说,“可做了这个工作之后才发现,除了上班就是加班。”
“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做好!”倔强的夏绍兰下定了决心。白天,她带着各种宣传材料到常住居民家中,了解她们的婚育情况,宣传计生政策,提供计生服务;夜幕降临之后,她又开始了对流动育龄群众的登记走访……
在走访过程中,不给开门、摆脸色、爱理不理的现象,夏绍兰不知遇到了多少次。如今,在社区里还流传着她的一段“雨中情”故事:2003年夏天,为劝说一位育龄妇女回原籍办理婚育证明,她硬是在大雨中站了一个多小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感动对方,打开了房门。
“不仅把育龄群众的各种情况登记在本子上,更要印在脑子里。”夏绍兰说,在走访回去的路上,她经常一边走着一边回想走访户的情况以加深记忆。回家后经常是晚上九、十点钟了,她又拿起计生政策法规、科普知识读本等,认真钻研学习。凭着这股韧劲与执着,她很快成了一名业务娴熟的社区计生骨干。
成育龄群众的贴心人
“厚着脸皮、硬着头皮、跑破脚皮、磨破嘴皮”,计生工作难,很多人将之视为畏途。但夏绍兰却认为,“只要我们以一颗真挚的心关心育龄群众,他们自然会信任我们、配合我们。”
在走访中,夏绍兰看到社区内很多“准妈妈”们整天呆在家里很寂寞,于是在居委会里精心布置了一间“家庭生活指导室”,把她们组织起来,学习做绢花、针织、刺绣等手工活,并请来妇产科专家定期举办生殖健康以及育儿知识讲座。看到社区内很多留守、流动儿童放学、放假之后无人看管到处跑闹,她又开办了“假日托管学校”,亲自辅导孩子们看书、写作业。看到有的育龄妇女在查出妇科病或意外怀孕后不知所措,她又积极联系专家、医院,陪同做各项检查……
来自肥东的于芳芳至今还清楚记得,2009年刚到合肥不久,在一次例行孕检中发现意外怀孕,“很无助、很慌乱,老公在工地又请不了假。”无奈之下,她找到了夏绍兰,“夏姐不仅安慰我,还亲自送我去医院做手术,在医院陪我,送饭、送水,直到出院。”
正是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和力,架起了夏绍兰与育龄群众之间的一座“连心桥”。如今,姐妹们早已把她当成了知心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她。
以高尚人格带动更多人
十年来,在社区计生一线,夏绍兰奉献给计生事业的不仅是青春还有很多。
在假日托管学校,当夏绍兰为留守、流动儿童辅导作业时,她家里也有一个孩子盼望着她的辅导;在医院,当夏绍兰为育龄姐妹忙前忙后时,她那生病的女儿也渴望着她的照顾。提到女儿,她的眼里顿时充满了泪水:“对她很愧疚。”
说起家人,夏绍兰充满了感激。年迈的婆婆不仅承担着照顾孩子的责任,还做起了社区里的义务计生宣传员;丈夫常常放弃休息陪她去走访群众;女儿在病情稳定时,也常来托管学校帮妈妈的忙,陪孩子玩、辅导功课。
夏绍兰“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人格感动了社区里的一些育龄姐妹。她们自发组成计生志愿者队伍,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不计报酬,为姐妹们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会做绢花的许善奇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她经常放弃休息,来到社区教众姐妹做花。今年端午节,志愿者们又把热乎乎的粽子,送到计生困难户家里……
天道酬勤。夏绍兰曾先后四次获评“街道计划生育先进个人”。说起荣誉,这个能说会道的计生干部却腼腆起来:“能帮助大家,我觉得很幸福!”·阮文珍 谢奉群·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25日上午,脊髓损伤者“中途之家”揭牌仪式在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举行。全区的25名截瘫病人将在这里开展康复训练、心理咨询、交流沟通等活动。此处将成为“脊髓损伤者的第二家园”。...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