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少军(清华大学教授兼微电子所所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
合肥发展IC产业是很有战略高度和远见的事情,怎样走出自己的特色非常重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要当地政府投入资金建立集成电路服务设施,设施不一定能够盈利,甚至要贴钱,但是对于当地IC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给了企业一个信号,当地政府支持IC产业发展,通过创造此类平台,企业不需要自己去购买工具,可以通过比较便宜的方式进入IC产业化基地,降低企业进入产业的门槛,现在产业基地的发展,进入到另一个层面,包括流片、封装、测试等产业服务,以及更高端的人才、资本等服务。合肥可以依靠后发优势,借鉴好的经验,全面发展。
严晓浪(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引进生产线对市场要有考虑。建立生产线,需要来两个团队,一个是技术团队,一个是经营团队,没有好的经营团队,技术再好也不一定能成功,所以一定要重视市场。这个领域关键是人才,一方面是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领军人才,要用企业平台吸引人才,让人才真正发挥作用。
李云岗(北京华虹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IC产业能不能起来,决定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市场、人才、资金。合肥发展IC产业,就是要围绕这三个方面。政府要做什么?最主要是要出政策,政策要系统,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同时,中科大、合工大、安大都有比较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合肥的一个优势。
时龙兴(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关于晶圆制造有两个模式,一是代工模式,另一个就是IDM模式(集成器件的制造),合肥走哪种模式要认真研究。国际上现在代工和IDM模式交替发展,代工主要针对小尺寸的数字电路,而特殊的功率器件、驱动IC等完全走代工是走不起来的,这些产品要与生产线工艺高度捆绑,如果合肥引进的生产线IDM模式来延伸,可以考虑重点推进。
陈军宁(安徽大学教授):
合肥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要抓住机遇、下定决心推进。发展IC要有好的政策,把周边相对合肥IC产业发展较好城市的人才、资金吸引到合肥来。
梁华国(合肥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院长):
合肥市发展IC产业,本地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会有市场。建议合肥市瞄准全国IC产业最薄弱的环节——封装测试,而且这个环节市场需求很大,国内企业不是很多,合肥可重点发展,形成聚集,在全国IC产业分工方面形成特色。 (本报记者 郑莉 整理)
新闻推荐
11月20日,合肥市首批节能减排无污染机械化电动清扫车在蜀山区启用。新型电动清扫车噪音低、无扬尘、无二次污染,在充足电的情况下能行驶200公里,或者连续清扫5小时。这种零排放电动车将在省城逐渐推...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