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 鸣本报通讯员 李多庆
“立冬”的巢湖,寒意渐浓。 11月13日6时30分天刚亮,合肥市包河区重点局总工程师孙曦和同事像往日一样,开车来到巢湖边;7时许,到达位于塘西河入湖口处的藻水分离港。下车换好工作服后,他们便开始巡视分离港内的机器设备。进入11月份,由于气温降低,巢湖里的蓝藻越来越少。现在他们每天的工作,更多的是测试机器运转的稳定性,为明年大规模打捞蓝藻做准备。
在塘西河入湖口距离岸边500米处,一排浮在水面的柔性围挡格外显眼。孙曦告诉记者那是他们设置的。通过在湖面铺设“蓝藻陷阱”,一方面能够聚集蓝藻,由打捞平台通过管道送入藻浆调蓄池;另一方面也能阻止蓝藻爆发时,湖中心的蓝藻吹到岸边。
今年9月中旬,占地105亩、总投资约7200万元的塘西河藻水分离港正式投入运行。该项目利用国内最先进的第三代工艺技术、采用机械方式治理蓝藻,日处理藻水能力达3360吨,年处理藻泥能力为10000吨,是目前国内日处理能力最大的藻水分离港。这个藻水分离港可保护渡江战役纪念馆核心区7公里范围的湖岸线,实现了巢湖蓝藻治理的科技化、规模化。
“先进,有效。 ”每次有客人来参观,孙曦更喜欢这样形容自己的藻水分离技术。分离港内的蓄水池里盛满了绿油油的湖水,里面的蓝藻“神奇般”地一块块聚集在一起、悬浮在水中。通过物理学原理中的气泡法,先将收集到的蓝藻的结构“破坏”掉。再经过类似离心机的装置,对藻水进行“大瘦身”,将藻泥分离出来。分离出来的水,可以当景观水用;而藻泥经过处理后,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自从藻水分离港投入运行后,由孙国祥担任队长的义务蓝藻打捞队,也逐渐“赋闲”下来;在此之前,每年一到夏季蓝藻爆发时节,他们就要组织六七十人在巢湖打捞蓝藻。现在孙国祥只要一有空,就会跑去向孙曦请教新型藻水收集设备的操作技术。 “跟蓝藻打了6年‘拉锯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却收效甚微。现在终于找到治理蓝藻的有效方式,我们这些‘泥腿子\’也要抓紧‘升级换代\’。”孙国祥笑着说。
去年以来,合肥市大手笔启动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开始了巢湖区域最大规模综合治理行动。濒临巢湖的包河区,近年来积极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当好巢湖治理的前哨。 “作为巢湖首个藻水分离港,塘西河藻水分离港承担着科技示范的作用。该分离港经过一段时间的成功运营,为未来巢湖岸边建立更多的藻水分离港探了路。它们将成为巢湖蓝藻治理的‘主力军\’。”包河区委书记胡启生表示。
新闻推荐
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强调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
本报讯(记者 李跃波)11月15日,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工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讲话。会...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