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量亮
工厂造“部件”、工地搭“房子”,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渐行渐近
干净整洁的工厂,工人和机器都在忙个不停。在远大住宅工业安徽有限公司生产线上,钢筋网架被起重机吊装在模具内,同时放入保温材料等预埋件;布料机将混凝土撒播在模具内,通过振捣台让混凝土密实均匀分布。墙体、叠合梁板、楼梯等预制件制作好后即送入特制的养护窑,8小时后即可出厂送往工地组装房子。
“建筑工业化”正在让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手工变成了机械,工地变成了工厂,施工变成了总装,农民工变成了产业工人,技术工人变成了操作工人……在总体量近60万平方米的合肥滨湖桂园安置房项目现场,三家建筑工业化企业正在各自标段内紧张有序施工,不见灰尘滚滚,不闻噪音阵阵,项目平均不到一周时间长高一层。
“从传统手工生产向工业化大生产转变,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李建说,建筑业是安徽省支柱产业,但总体上看,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经营的行业,还在依靠大量的人力来完成施工,不仅建筑质量、进度、成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更带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
建筑扬尘与雾霾天气也有一定关系。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建筑扬尘多属大颗粒,不是PM2.5的主要成因,但飞散的扬尘无疑促进和加剧了雾霾形成,加重了大气污染。建筑耗能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称为三大“耗能大户”,目前安徽省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1/4,随着安徽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个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加快发展建筑工业化势在必行。李建表示,让建筑业生产模式由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传统粗放模式,向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率的现代集约方式转变,走工业化之路是最有效、最主要的手段。安徽省近年来大力实施的“住宅产业化”,就是基于住宅是建筑工业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提出的。现在,公共建筑、工业厂房、基础设施等非住宅类建筑总量增长迅速,也是建筑工业化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领域。
发展绿色建筑已成共识,走工业化之路让建筑从骨子里“绿”起来
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住建部出台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将“大力推动建筑工业化”列为十大重要任务之一,安徽省也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推广建筑工业化、发展绿色建筑,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当前,部分建筑商、地产商在房屋建好后,配上太阳能、地热泵等节能设备,提高绿化率,就因此标上“绿色建筑”来吸引眼球制造卖点,或争取政策、资金补贴。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与没有节能设施的建筑相比,应用节能设备实属进步;但这只是如同给建筑披了件“绿色”的衣服,很多项目的建造过程仍是高能耗、高污染的。
“推行建筑工业化,让建筑从‘骨子里\’绿起来。”远大住工总裁唐芬认为,绿色建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从设计、制造、施工、运营服务等建筑全生命周期内,从内到外都要遵循绿色理念,建筑工业化是实现绿色建筑的最佳途径。
9月上旬,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人才公寓正式交付使用。此前,由远大住工安徽公司承建的两栋13层高楼仅用86天时间就完成了主体吊装。该公司的实践数据表明,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建筑工业化可以做到“五节一环保”,即节水80%、节能70%、节时70%、节材20%、节地20%;在保温、防水、隔音等方面,有效解决了传统建筑的质量通病;施工现场粉尘、噪音、垃圾等污染降到最低,对环境的影响大大减少。
“建筑工业化,形象一点说,就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唐芬说,工业化生产方式大大减少了对人为技术的依赖,并在建筑质量、进度、成本上实现了三大可控。据介绍,西方国家的建筑工业化及相关产业已经相当成熟。在美国有一种大型超市,可以买到很多标准建筑,也可以买到所有的建筑材料和工具,用户自己回去组装就行了。
支持发展的有利因素正在聚集,建筑工业化将迎发展黄金期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近期省有关部门组织的推进建筑工业化现场会上,记者对省内近十家房企的随机调查显示,尽管普遍认同工业化是建筑业发展方向,但多数称短期不会采取工业化方式建设项目。从全国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成立至今已有15年,建筑工业化仍未普及。
“从安徽省乃至全国范围来看,成本相对较高,是目前建筑工业化‘叫好\’不‘叫座\’的原因所在。”省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任刘宇认为,建筑工业化前期在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入巨大,但应用规模相对较小,其成本目前比传统建造方式每平方米要高出200元左右,开发商应用动力不大。 “不过,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看,工业化方式生产的建筑质量和成本可控,且节约资源、缩短工期,后期管理费用低,其综合成本已基本与传统方式持平,甚至要低。 ”
长期以来,建筑工业化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力成本低,这种情况正在改变。记者走访省城政务区、经开区、滨湖新区等地的建筑工地,6成左右的工人在50岁至60岁之间。建筑工人“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成本也在上涨,有的建筑业高级技工俗称“大工”的日薪已接近500元。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优势逐渐凸显。
“在多数省市的建筑工业化仍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上时,安徽省、合肥市的发展步伐让我感到意外。 ”唐芬说,目前,远大公司的全国9个基地中,合肥基地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去年11月组建,今年1月投产,目前在建项目已有30多万平方米,生产线由起初的2条增加到5条。“工厂平均每天有数十人来参观,去年设立之初的几个月,多数来看了之后就没有下文了,而现在大多数访客是带着项目、带着政策来参观的。”合肥远大总经理邹峰认为,这个变化说明了安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据了解,今年以来,省住建、经信等相关部门曾多次开展建筑工业化调研,省级层面的支持举措正在加紧研制。刘宇透露,除了相关技术标准外,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政府还可能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并制定鼓励市场购买的相关激励措施。可以预期,随着多方举措的合力实施,安徽省建筑工业化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合肥首个绿色环保 “积木公寓”——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人才公寓和专家楼日前交付使用。该公寓采用住宅产业化方式实施。本报记者 姚林 摄
新闻推荐
一、始终坚持处处人文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