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英凡
电影的魅力来源于艺术内涵的雕琢,而不仅是画面音质等技术层面的提升以及人物命运的腾挪移转。有一种电影,带着艺术反哺社会的公益性,淡淡描绘着最深沉的人间真情。2013年9月在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展映,并获得国产电影新片奖的安徽本土温情大戏《乳娘情》,采用唯美疏朗的艺术风格,真实展现了一段撼动江淮大地的传奇母爱。
《乳娘情》是皖籍编剧王殿明继《清溪河》、《合欢树》之后第三部有着强烈社会纪实色彩的作品,与前两部形成“情感三部曲”。 2012年初,王殿明偶然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说合肥市郊区陈塘村28户人家,有22户自愿抚养残障儿童,多年来他们共抚养了200多个残障儿童走向社会。这个缩于一隅鲜为人知的区域性“小”故事,如果没有王殿明的慧眼识珠,可能也只是一则普通社会新闻流入信息之海。王殿明数十次易稿,终于谱写出这段感人的“乳娘情”,从电影桥段的设置可见编剧巧用文学创作特点,避开所谓的纯社会纪实性文本,更多的不是在说事而是说人,以人明事,用人传情。
电影文学味处理最浓的地方是城市下岗女工石莹去村里寻找养女点点的过程,这条“辅线”,却以主镜头的方式,逆向带出村里最有名的“乳娘”陈阿妹几十年隐秘抚孤的真正“主线”,观者随着石莹的步伐悄悄走进陈阿妹质朴而隐蔽的情感世界,透过石莹的眼睛洞察陈阿妹宁愿舍弃自己的幸福也要抚养孤儿的善良伟大。这一表现手法也契合了故事主旨,陈阿妹低调不苛求的善举“藏”于自我保护的性格特征中,或许乳娘的初衷是为了避免让那些孤儿受到外界“二次伤害”的缘故吧。
如果仅以文艺片来定位《乳娘情》,显然有点宽泛偏颇;说它是情感片,又有些单薄寡意;准确地讲,它是披着情感外衣用很文艺的手法表现社会家庭关系,触及到救赎与自省的多层面人文电影,有现实性,有对比性,更有批判色彩。影片着重写了几位女性在情感取舍中的不同价值倾向。石莹身世坎坷造就了她外柔内刚的个性,因为聋哑弃婴点点,她与陈阿妹产生了交集,她俩有太多的共通点也就容易产生碰撞点。对于点点,她们付出的爱与期望是不尽相同的。石莹因为愧疚自己的“二次遗弃”,还要践行哥哥病危时许下“石莹把点点养大”的心愿,更重要的是她与点点都曾是弃婴,命运的相连在心灵间传达。如此微妙的细节,电影没有费太多的笔墨,通过主人公眼神肢体语言的释放,用“寻找”来表达她自我救赎的忏悔。通过陈阿妹,让这种微妙的细节得以升华。陈阿妹一生纠结,命运与之开玩笑,不是事与愿相违就是擦肩而过,扶养孤童让她失去女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却也让她尝到了人世间最美妙的亲情,尽管没有血缘关系,但她不舍得去轻意割弃,也接纳了所有质疑的眼光。除了两位乳娘,片中疑神疑鬼的村长老婆、泼辣耿直的小店女老板三婶,以及石莹那刀子嘴的媳妇,她们以群像式的矛盾冲突丰富了剧情,也具象化发出了社会对“乳娘事件”的不同声音。
有人便有了社会。社会问题的艺术化表现也经常展现于银幕,比如陈凯歌聚焦网络人肉事件的《搜索》、许鞍华关注老龄化社会的《桃姐》,以及贾樟柯碎片化解读社会暴力事件的《天注定》,当然还有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用“亲情脱轨”批判伊朗等级社会现状的《一次别离》,它们现实意味浓厚,看后让人于沉静思辨中反观当下芸芸苍生里的善恶美丑。
我觉得,纪录真实生活反映鲜活当下、带有纪实痕迹的现实主义电影可以再多一些,影市院线也应该为它们敞开方便之门,作为社会人的观众们更应该多多关注贴近现实样本的此类电影,就像这部深烙婉约派风格的“绿色电影”《乳娘情》,青翠欲滴的画面处处展现着朴素的人文景观,用淡淡的苦涩包裹浓浓的亲情和满满的幸福,谱奏一曲流淌着暖暖真情又豪迈壮阔的灵魂交响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夏海军)1月24日,中央国家机关单位扶贫挂职干部座谈会在合肥召开。副省长梁卫国出席会议,来自全国政协、国家卫计委、人社部、水利部、中国证监会等中央国家机关在安徽省挂职的干部参加座...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