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慧慧
美美地吃糖丸、手臂上刻“井”字花……关于幼时“打防疫针”的记忆,似乎更多的是单纯和温馨。近期接连出现的乙肝疫苗疑似导致婴儿死亡事件,让众多的家长们纠结、忐忑。打还是不打?打哪种疫苗更安全?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有多大? 2013年12月31日,记者带着家长们的这些疑问,专访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马尔健,请她一一解答。
接种疫苗能防病,是何原理?
疫苗制备的原理,通俗地说就是“以毒攻毒”。所谓疫苗,就是对那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微生物进行脱毒分离,去除其中对人体有毒的部分,保留那些能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力的抗原成分并注入人体,从而模拟一次对人体无害的感染,促使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定的针对该病毒体的特异免疫因子,并保留住免疫记忆,当真正的此类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会立即调动人体原有的免疫机制杀灭侵入的病毒,保护人体。
在人类疾病控制历史上,免疫接种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对传染病头号杀手的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疾病的控制和消灭,疫苗接种都居功至伟。接种疫苗,目前仍是预防病毒性疾病的最有效方法。
接种疫苗有无风险?
任何一种药物和生物制品,都是在进行大量研究后,证实对大部分人群没有坏处才可以应用。但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会造成很多不可预知的问题,这也使一些个案的发生不可避免。疫苗的风险,首先源自于它本身的性质,作为一种病原体中提取物,疫苗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外来刺激,其中减毒活疫苗的接种实际上就是一次轻度感染,而灭活疫苗对人体也是一种异物刺激,接种后在人体产生免疫力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如一过性发热、过敏、局部红肿痛、食欲减退和嗜睡等。不可否认,一些减毒的疫苗,如果接种到本身有免疫力缺陷的人身上,反而会成为显性病毒,导致人体感染疾病,但这种几率是极其小的。与不打疫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相比较,疫苗的总体利益要远远高于风险。
目前疫苗有哪几种?
预防接种疫苗分为一类苗和二类苗,如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等为一类疫苗,这类疫苗国家规定纳入计划免疫,属于免费疫苗,是从宝宝出生后必须接种的;二类疫苗则属于个人自费、自愿接种的疫苗。
免费国产苗和昂贵进口苗,如何选?
不管是进口还是国产疫苗,都经过国家检验合格,安全有效,其区别主要在于价格差异和稳定性不同。价格上的差异在于进口疫苗和国产疫苗毒株及其培养工艺不同,以及由此引起的产生抗体数量的多少、防疫时间的长短、副反应的大小等区别。整体来说,进口疫苗在制作工艺上更人性化一些,多为灭活疫苗,药物纯度更高,副反应程度稍低。另外,进口疫苗多为联针疫苗,针次少,宝宝能少受不少扎针之苦。
但随着国内疫苗制作工艺的提高,也有一部分国产疫苗比进口的还要好。具体选择哪一种,家长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来选择。
减毒和灭活疫苗有何区别?
减毒活疫苗是在制造过程中使病原微生物丧失致病能力,但仍保留它们的繁殖能力和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灭活疫苗是去除病原微生物及它们代谢产物的致病能力和繁殖能力,但是仍然保留了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
孩子接种减毒活疫苗后,身体会经历一次类似轻型人工自然感染的过程,从而产生与疾病类似的免疫反应。减毒活疫苗往往只需接种一次就可以产生稳固的免疫力,但因疫苗本身不稳定、易受光和热的影响,在保存和运输中可能污染不利的因子,进入人体后有恢复毒性的风险,反而会使人致病。若宝宝存在先天免疫缺陷,接种后就可能会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灭活疫苗一般需要注射2~3剂,或隔一段时间再加强注射1剂,才能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其好处是稳定性好,易保存,安全性要更好些,但价格相对昂贵。
疫苗的研发过程非常苛刻,需经过重重筛查才能进入市场。因此,减活疫苗中病毒的毒性是得到严格控制的,也是非常安全的,家长不需过于担心。
为什么有的疫苗要打好几针?
在接种疫苗时,有的疫苗只需要接种一针就能搞定,但有的却要接种两三次才行。这是因为不同的疫苗免疫能力不同,有的疫苗一针即见效,有的则必须连续接种才能达到免疫周期。
需要多次注射才能完成免疫周期的疫苗,每针之间的间隔期一定要遵从医嘱,不可随意缩短、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不宜过长,以免增加孩子暴露在疾病下的风险。
接种时如何有效规避风险?
科学和正规的注射流程对于减少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非常重要。医生应询问孩子的身体情况,看孩子是否有禁忌症。如果孩子在接种之后出现身体和情绪上的不良状况,如低热、哭闹等,家长要及时询问医生。
凡属下列疾病者不能接种:白血病、淋巴瘤、全身恶性肿瘤、严重心脏病、肝脏病、急慢性肾脏病、化脓性皮肤病、化脓性中耳炎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大脑发育不全等。
重度营养不良、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以及有过敏体质、哮喘、荨麻疹等疾病者,暂时不能接种。
正在患感冒或因各种疾病引起发热、呕吐、腹泻和咳嗽等症状的,若预防接种,会诱发或加重疾病,应待症状好转后再补打。
完成接种后,要在接种门诊留守观察一段时间,以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做出处理。
孩子接种后发烧,属不良反应?
疫苗进入人体后,形成一种外来刺激,可使机体产生发热等反应,表现的强度随疫苗而异。有的人可在接种部位发生轻度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有的人还可能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但一般都会在48-72小时消退。少数人接种后可出现发热、头痛、乏力、嗜睡和周身不适等反应,极个别人还可以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通常也是短暂的,多在24小时内消失。
若孩子接种后出现发烧症状,应该看发热程度如何。若体温在38℃以下、无明显其它不适,多属正常反应,短时间内即可消失,可不做特殊处理。若体温在38℃以上、伴全身不适,可酌情给予小剂量退热剂,同时让患儿多饮水,这种发热一般持续时间很短,属反应性发热,不必应用抗生素治疗。若发热持续不退、或有逐渐增高趋势,应考虑是否在此期间合并其它感染,并根据感染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檀志扬)在2013年“两院”新增院士名单中,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杨善林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至此,怀宁籍先后已有6人当选“两院”院士,他们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