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腾讯围绕打的补贴展开新一轮竞争:2月17日嘀嘀宣布恢复10元补贴后,快的和嘀嘀双方轮番加大补贴力度,到2月18日下午,补贴标准从最初的每单10元上涨到13元——
■ 本报见习记者 何珂
你加1元,我就比你再多1元,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的争夺战进入白热化。2月17日零点,嘀嘀打车与微信支付再砸10亿元启动新一轮营销活动,对乘客补贴重回10元时代。 2月18日零点,嘀嘀打车开启“游戏补贴”模式:使用嘀嘀打车且用微信支付,每单能随机获得12至20元不等的高额补贴。支付宝和快的打车随即宣布,从18日开始升级奖励方案:永远比同行多1块,每单立减11元。而18日15时开始,快的打车再加大优惠力度,每单最低立减13元。
热闹的“烧钱大战”背后,是必须面对的“骨感”现实:“软件打车”能否缓解城市“打车难”?分别背靠腾讯和阿里两棵大树的打车软件“重金拉人”,能否长期留住用户? “烧钱大战”还能挺多久?
“指尖约车”
能否缓解打车难?
打车难是国内城市的通病,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车软件开始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出门前,先用打车软件叫车,五分钟左右就有司机师傅接单,再也不用在街头苦苦等待。”在省城一家保险公司工作的王婷婷打开手机应用,方圆百米内的出租车尽可一览,“这就是号称 ‘打车神器\’的软件,现在有返现活动,起步价范围内可免费打车。 ”
打车软件之所以被称为 “打车神器”,是因为使用起来很便捷——登录打车应用,手机自带的GPS定位功能就能自动搜索到乘客所在位置,并将其作为出发地,再输入目的地,点击“开始叫车”即可。
“第一单从港澳广场到包河万达,第二单从南二环与合作化路交口到市府广场……”记者近一个月来在省城乘坐出租车时,发现不少车辆方向盘旁边都支着两部手机,分别装有“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软件,每部手机都不停地发出提示,提醒司机附近路段叫车信息。 “为了可以同时使用两款打车软件,我特意多配了一部智能手机,两部手机都装在方向盘边。 ”合肥市出租车司机秦师傅说,“基本上不用空跑了,很多司机都在用。 ”
家住合肥瑶海区长江批发市场附近的黄磊告诉记者,以前打车比较困难,用了打车软件后,可以提前预约,多数时候都能约到车。 “一边是出租车‘空驶”,一边是乘客打车难,打车软件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司机与乘客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
使用打车软件较多的胡师傅告诉记者,空驶率基本能从原来的30%降到10%。 “特别是夜班,路上打车的人很分散,以往常常会跑冤枉路,现在看着打车软件出车,效率高多了。 ”
“重金拉人”
效果究竟如何?
“免费午餐,当然要把握好时机。”王婷婷告诉记者,现在使用滴滴打车绑定的微信支付,乘客至少可以得到立减12元的优惠。最近,他几乎每天上下班都打车。
话音未落,王婷婷5分钟前通过软件预约的出租车已经到达。“我是从3公里外赶来的,同事们纷纷选择安装打车软件,除提高运营效率外,更重要的是冲着补贴,”司机笑着说,“我们午饭时还聊起这事,不少人表示,如果没有补贴,将卸载软件。 ”
在奖励机制的刺激下,打车软件在乘客和出租车司机中风靡一时,但也有不少人对该软件持保留态度。 “这都等了十来分钟了,还没见着车呢! ”70多岁的洪大爷站在省立医院南区的路口打车,“听说年轻人都用手机打车,我们这些不会用的老人,以后怕是越来越难打车了。 ”
不仅老年人担心软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出租车司机也持保留态度。“我1月份时安装了打车软件,但最近卸载了。 ”的哥徐师傅告诉记者,开车打电话违反交通规则,所以之前他都是将手机当作导航仪用车载安装在方向盘旁边,“这样虽然不违规了,但是软件播报信息,容易导致开车分神,这一会听信息,一会看手机屏幕,难免出现事故。 ”
业内人士表示,打车软件作为一种新兴起的市场行为,的确给乘客带来便利,给出租车司机带来实惠,但任其自由发展,很可能导致不良现象的发生。对此,有关部门就发挥监管职能,软件企业则应进一步细化产品与服务。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也曾公开表示,2013年的目标是比拼烧钱,看谁烧得更有效率,而2014年则要拼产品和服务,看谁能做得更细。
“烧钱大战”
缘何愈演愈烈?
不论是“补”“返”还是“奖”“免”,打车软件“砸钱”都是以亿为单位的。用户最关心的还是,企业为何如此烧钱,补贴还能持续多久?
其实,打车软件撒钱式的奖励缘于背后“金主”大手笔支撑。快的打车创立之初就获得阿里巴巴的投资,2013年11月阿里再次跟进投资;嘀嘀打车则在2013年 5月获得腾讯 1500万美元融资,2013年12月再次获得来自中信产业基金、腾讯等1亿美元的投资。
依靠腾讯、阿里巴巴的打车软件“烧钱战”,显然不只是为了抢占打车市场。嘀嘀打车联合创始人吴睿表示,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培养用户的习惯,就是能更快更便捷地使用微信来支付。阿里公关经理全悦敏也坦承,主要是为了抢占移动支付这样一个线下市场,而打车是几乎所有人都会遇到的一个情况,也是发生频次比较高的移动支付的一个场景。
前一轮“烧钱”大战中,嘀嘀与快的给乘客和司机的补贴基本一致:每单补贴10元,乘客每天最多补3单、司机每天最多5单。双方也都晒出了成绩单:从1月10日到2月9日,嘀嘀打车用户数量突破4000万人,平均每天微信支付订单数为70万。快的打车截至2月11日,全国日均订单为128万,单日最高订单量达162万,平均每天有60万来自支付宝的订单。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上述数字说明不了什么,四家公司“烧钱”补贴市场只是培养了乘客和司机用打车软件叫车、用手机钱包付车费的习惯,并不能积累忠实用户。相反,经济杠杆让乘客与司机为了更高的返现优惠,不断在两个打车软件和两种支付方式中切换。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当嘀嘀打车2月10日宣布调整补贴幅度,每单补贴降低至5元,而快的打车依旧是10元优惠后,后者的使用量立刻出现增长。快的方面透露,当时一周日均订单量较春节期间增长超过110%。
分析人士认为,或许在没有决出胜负前,打车软件之间的“烧钱大战”还不会结束,但未来打车软件市场的竞争拼的是内功,谁的用户体验好,谁才能最终胜出。
新闻推荐
■ 本报记者 许蓓蓓为解决国家大型炼油、化工装置建设对耐强腐蚀介质特种材料承压设备的急需,2007年,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建立了“特种材料重大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创新团队”,重点解决...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