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轻盈、圣洁的。“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院落溶溶月”,“梨花一枝春带雨”……这些诗句更是赋予了梨花无限诗意。梨花巷,是老城区一条不算长的巷子,南通红星路,北接长江路,从南到北不过500米。在这条曾经缀满梨花、有着柔情诗意名字的小巷里,今年89岁的王克珍老人,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起梨花巷呀,我七八岁的时候,我们家就从合肥原来的杏花村搬到这里了,我在这里住了有八十多年啦!”家住逍遥津街道红旗社区梨花巷的王克珍,是梨花巷里名副其实的老居民。
王奶奶说,举家搬到梨花巷的时候,梨花巷还没有一幢楼房,都是些参差不齐的小草房、瓦房。她家就住在现在的12-3号楼楼下传达室的位置,当时是三间小茅草屋。
王奶奶的父亲在旧社会曾经靠挑着担子上门为有钱人家照相养家糊口。搬到梨花巷居住后,便在梨花巷北口的西北角开了一间“青年照相馆”,王奶奶也因此与她的老伴庄长荣相识并结缘。庄长荣老人13岁到当时南京著名的“肖真照相馆”做学徒,十八九岁学成归来后,便在王克珍父亲开的“青年照相馆”里做活。因为勤奋好学、脾气好,王克珍的父亲便把女儿嫁给他做媳妇。
在王奶奶的记忆里,梨花巷过去是合肥大户人家的后花园,随着时代的变迁,后花园变成了种满梨树的居民区,当时住在这里的多是拉板车、蹬三轮车出苦力的人。于是,梨花巷有过这样的情形:每年春天,巷子两边的梨树开花,点点洁白,铺展在巷子上空,许多人都会慕名前来看梨花。就像如今,每到桃花绽放时节,市民都到三十岗去看桃花一样。
上世纪80年代初,梨花巷才一米多宽,由焚烧过的炭灰铺成的路,房子依然是低矮的小平房,整条巷子破旧不堪。到了1986年,巷子里的旧房子被拆了,盖起了楼房,梨树也砍的砍,移的移。如今,只剩下唯一的一棵梨树孤独地屹立在一家饭店门前,一根枝桠还被砍了,另一根枝桠孤独地伸向天空,似乎在诉说着小巷的沧桑。就这样,“梨花院落溶溶月”的情景只能留在巷子里一些老人的记忆里。1989年10月左右,王奶奶又搬回梨花巷,住在今天的8号楼直到现在。
今天的梨花巷,以众多小吃闻名,被越来越多合肥人所熟知。大力丸、酸菜鱼、韭菜饼、擀面皮、鸡公煲、公婆饼、小烧饼、炸串等各色美食,都能在这条小巷里找到。
如今,王奶奶虽已年近九旬,但生活依然可以自理,仍居住在这梨花巷中。王奶奶说,随着合肥的快速发展,梨花巷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无论如何变迁,梨花巷的点点滴滴故事都扎根在她心里,永远留在他们这老一代合肥人的记忆里。
·彭代国 吴奕欣·
新闻推荐
本报讯 4月3日,我区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颁布实施22周年纪念活动,通过制作展板、散发宣传册等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我区人大工作情况...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