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宣布:合肥庐阳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这意味着庐阳率先在全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改革离不开学校、教师、课程、教法,率先成功的庐阳教育,经验就是“让每一所学校特色发展,让每一个教师“名优”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大命题,如果缺少政府的主导与统筹是很难进行的。2002年,合肥市进行区划调整,将省城合肥核心地带的中市区与边远偏僻的“两镇一乡”合并为“庐阳区”。由此出现了省内最顶尖的“优质学校”与“乡镇村小”并存的局面,面对如此“大差异”,2003—2013年,十年间由区政府牵头,采用“撤弱入新”、“并小壮大”、“整体搬迁名校”、“一校两区”、“集团化办学”等一系列举措,加大资金投入,让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到顺利发展。
如果说政府政策支持是基础的话,那么结合实际寻求创新才是关键。2009年,庐阳区率先探索施行城乡学校“捆绑”办学机制,将乡镇8所学校与城区8所学校通过捆绑机制紧密结合,各“捆绑”学校管理同谋、计划同盘、工作同步、人才同用,活动同行,资源同享,在教育科研、教师交流、文体活动等方面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012年,庐阳又探索实施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模式,从“发展规划一体化、办学条件一体化、学校管理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教育管理一体化、监测指标一体化”六个方面,建设城乡学校一体化运行机制,实现城乡教育优势互补,全面合作。
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发展靠教研。庐阳区教育均衡发展离不开扎实的教科研。为有效开展教科研活动,庐阳区将区内40所中小学分成8个教研片,每一个教研片由4至8所学校组成。片内学校通过教学交流、科研合作,做到资源共享、活动联手、成果同享。全区着眼于构筑“1个区域——8个教研片——18个共同体——36所学校”的四级立体教研平台,确立联片教研的“片长统筹、行动研究、小课题带动”三大策略,促进了立体化教学研究网络的形成。
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正基于此,庐阳区将全区办学的重心逐渐转向了学校内涵发展,鼓励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基础,以优化、美化学校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逐步构建具有庐阳区域特色的中小学学校文化体系。 任琨
新闻推荐
泛亚理财好计划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