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月1日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时辖三区二镇。其中的第一、二区在现在的庐阳区老城区范围内……”“1951年11月,全市撤销警政合一的派出所,建立城郊、西市、东市、车站四个区,其中东市区为现在的庐阳区……”
一块块展板,一张张老照片,展示了庐阳区的历史,光阴如水,却历历在目。在今年的“6.9国际档案日”活动月中,区档案局联合各乡镇街道,通过展板的方式,追溯、回顾了庐阳的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档案日的活动,见证、收集历史,是档案局的工作人员一直用心在做的事情。
珍存记忆 收藏城市
2014年3月,区档案局启动了 “城市记忆—庐阳区特色街区征集编研工作”。该工作以传承地域文化、弘扬城市精神为目的,将我区辖区内具有历史价值和古城特色的老街区、老民居、老建筑、文化古迹、园林胜景、历史纪念地及名厂、名店、名校等造册登记,建立“庐阳区城市记忆工程名录”;并对现存的一些历史遗迹进行抢救性拍摄,建立起城区历史旧貌照片、录像档案。
“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原始记录资料,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真实写照。无论文字产生之前的结绳记事、碶刻契记事、画图记事,还是有了文字之后记载的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乃至如今数字化时代新型载体档案等等,展示的无不是历史的辉煌与文明的记忆。”区档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历史资料弥足珍贵,时间越久越难收集,因此他们启动了征集城市记忆的工作,让庐阳区更多的珍贵历史资料得以保存。
档案利用 服务为本
国家档案局从2013年开始将每年的6月9日“国际档案日”定为各级档案部门的集中活动日,意图通过各项宣传活动充分体现档案“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特殊价值,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特殊作用,切实增强档案工作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能力。“作为档案工作者,我们的价值体现在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中。”区档案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收集、存档历史资料,档案工作也是贴近群众、为群众提供服务的重要工作。
2007年,区档案局接收了当时区公证处的档案;2008年,接收了区民政局的婚姻档案——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同群众接触的机会多了起来。他们总是热情接待每一位档案利用者,认真详尽地回复每一个咨询电话。
2013年春节,区档案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很意外地收到了一张明信片,明信片上写道:“我是2012年夏天到你处开具我女儿的结婚证明的庄阿姨。由于你的善解人意,帮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新年到来之际寄上一张贺卡以表我的感激之情,愿你青春常驻,合家欢乐。”原来,那年夏天,这位庄阿姨找到该工作人员,要为急于在日本大阪办理延期签证的女儿查阅结婚登记存根,并提供证明给大阪相关机构。由于当时正好停电,这位工作人员推迟下班时间,硬是徒手为庄阿姨从成堆的结婚登记档案中找出了她女儿的结婚登记存根,从而让她按时开具了证明。
档案工作在常人眼里是枯燥的,在区档案局的工作人员眼里却是缜密而灵动的。做一个在枯燥中寻找灵动的档案人,是他们多年来不变的梦想与追求。从1998年正式成立到2014年,区档案局的文书档案从1000多卷(件)增加到20万多卷(件);档案库房从几十平方米增加到500多平方米;全年接待查档人数从不足10人增加到上千人,截至目前共接待查阅档案近万人次,查阅档案近万卷件;提供档案证明材料复制件近三万页。(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完善体系 面向未来
区档案局不断完善档案资源体系与利用体系建设,为促进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自身应有的贡献,并于2012年获得了全市唯一的“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今年,区档案局始终坚持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狠抓“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和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建设,立足区情实际,牢固树立“特色立馆,特色兴馆”的理念,借助“庐阳老城”的人文优势,努力创塑庐阳人文档案特色品牌,坚持走“档案业务精细,人文优势彰显”的特色之路,把庐阳档案事业推向新的发展平台。 ·杨璨 杨洁·
新闻推荐
本报讯 “由于图书馆离家太远,以前借书很不方便,所以就懒得看书了。现在好了,街道建起了‘流动图书馆\’,在家门口就可以方便借阅书籍了。”日前,四里河街道十里头居民组的阮正祥开心地表示...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