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宗海
在县开展“全民文化月”期间,一天,阳光灿烂,春光明媚,笔者兴致盎然地来到众兴乡看演出。
即将演出前,台下一位男青年身着的“唐装”非常吸引人:鲜艳的天蓝色底面上绣着数十条金黄色的龙,令人眼前一亮。
看到此情此景,我陡然想到:“文化月中又见文化。”于是,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道:“这不是穿在身上的文化吗?”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和魂。只有文化才能让人类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全面提高素质和境界,进而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此,我想,开展“全民文化月”的目的可能就是这个吧!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人们不仅把文化穿在身上,更注重的是心灵上的文化。现今,不论农村和城市,几乎每个家庭的父母都在不断努力提高孩子的文化程度。
社会变化天翻地覆。据了解,目前多数退休人员晚年生活质量的差异指标,除了健康,就是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就是每个人“心”上的文化。怎么把文化落实到自己的心上?这是一个大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
那么,究竟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据笔者浅见,一方面要从外部(穿在身上)大力宣传文化,例如,“全民文化月”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据了解,全县首届“全民文化月”中,宣传文化工作者已倾情奉献了330多场文艺演出,有数十万农民朋友享受了这顿异彩纷呈的文化大赛。人们交口称赞“全民文化月好!”另一方面要从内部(即每个人)自觉认真刻苦地学习文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
为了中国梦,文艺惠万家。
“全民文化月”,实际上是加强民生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民生工作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文化是幸福肥东的重要衡量标尺。我们应抓住合肥肥东同城化的机遇,加强民生文化供给的力度,统筹推进“强身健体”和“固本强基”的城乡民生文化工程及各项文化惠民项目的配套建设,畅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民生文化的阳光普照在广大人民群众身上。
实践充分证明,文化是资本,是资源,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未来、抓民生。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中华文化建设,增进人民福祉。众人皆知,幸福不会从天降,小康社会等不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不来,我们作为“龙”的传人,要努力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为尽快实现“中国梦,文艺惠万家”而尽力奋斗!
新闻推荐
合蚌路是连接合肥与蚌埠的交通要道,车流量大,是县城北部的名片,而道路两旁石料厂生产的墓碑、牌坊、石狮、门柱等产品粉尘大,生产时噪音更是打扰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