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欢团”的炒米要一遍一遍过筛
○“欢团”好不好,糖稀熬得如何很重要
○这技术,一般人还掌握不了
○一个个“欢团”,记录着百姓们的幸福生活
○小小“欢团”工序还挺复杂
○年底才是销售的旺季
○“欢团”的传承之路还很远□实习生应婷婷本刊记者刘咏平赵杰文/图
一个个用炒米搓成的圆球透着喜庆,吃上一口,又香又脆又甜。
它叫“欢团”。欢团欢团,欢欢喜喜、团团圆圆。
小时候,我们经常能吃到它,无论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还是家里有喜事的时候。
如今,肥东街头很少能看到“欢团”的身影。不过,在乡镇农村,依然能找到一些制作“欢团”的小作坊,多少年来,他们守着这门老手艺,一个个寓意喜庆的“欢团”,记录着百姓们的幸福生活……
“欢团”究竟是如何出炉的?
春节将至,日前一天,恰逢集市,梁园镇上赶集的百姓接踵而至。打年货的、凑热闹的,整个梁园镇集市上人头攒动,水泄不通。
穿过集市,顶着一片喧闹声,我们来到了一个相对安静的小村庄。一家制作“欢团”的家庭作坊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走到屋内,我们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制作着“欢团”。
这家作坊的主人叫吴贞祥,制作“欢团”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一个个圆溜溜、寓意喜庆的“欢团”是如何出炉的?通过在老吴家庭作坊,我们了解到,简单说来,“欢团”就是将事先炒好的炒米,用熬好的麦芽糖搅拌均匀,取出小孩子拳头那么大的一团,做成圆形即可。
说得简单,其实还是得下一番工夫的。据吴贞祥介绍,糯米首先要经过浸泡,再进行蒸、晒,最后翻炒。然后,将事先发酵好的麦芽糖与炒米混在一起,放入搅拌机内进行搅拌。至于最后如何做成圆圆的“欢团”?老吴拿出几件半圆形的模具。“把混有麦芽糖的炒米搓起来,放入模具后搓圆。然后再放入竹板里面来回滚动,直到滚得十分圆了,就可以了。”老吴说。
在现场,我们看到几根竹板其实就像挑东西的扁担一样,每根都有个半圆形的凹槽,上下两根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圆孔,来回搓动,自然“欢团”就形成了圆形。
“欢团”带来更多的喜庆
据了解,老吴一家做“欢团”已有数十个年头了。“如今,除了家里人,我还请了十几个工人”,虽说是小作坊,可老吴制作的“欢团”已是远近闻名。“‘欢团\’里分大小两种,大的直径在七八厘米,一般卖到6毛钱一个,小的直径五六厘米,5毛钱一个”,据吴贞祥透露:最近每天可以卖出18000个左右的欢团,一般都卖往合肥本地以及周边的市场,除了本地的买卖,外地的老吴都是通过物流来完成销售。
在梁园镇,我们还看到许多制作切糖的人家,但与切糖只在过年的时候有市场相比,“欢团”一年四季都有它的市场。“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老百姓家中有什么喜事,都喜欢买点‘欢团\’来热闹一下”,老吴这样说。
据了解,在梁园镇,目前镇上制作“欢团”的也就老吴他们一家。谈到下一步的打算,吴贞祥表示:镇上也曾考虑把他们的家庭作坊进行改造,建成专门制作“欢团”的工厂。但毕竟几十年下来,他们已经适应了这种家庭作坊的模式。“不管怎么样,我这里的‘欢团\’占据了合肥60%的市场,以后希望更多的人能吃到我这的‘欢团\’,也希望‘欢团\’能带给大家更多的喜庆和吉祥。”吴贞祥说道。
新闻推荐
3月2日,肥东在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管委会义和社区举办2015年“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现场招聘会上,共有21家企业参加,提供就业岗位2926个,涉及加工、酒店、电子等78个工种,为600多名求职者...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