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的老人,脸上一直带着微笑
○捐了一个肾,老人的身体大不如以前
○为了不给儿女增添负担,母亲执意回到农村一个人生活
○“最好的礼物就是儿子健康”
○老邻居们一直关心这个不幸的家庭
○顺手给邻居家养的牛喂食
○门前的小菜园种了一些时令蔬菜
○即使再寒酸,老人也将家整理得井井有条
○家里来了客人,老人热情地端茶倒水□本刊记者 王晓峰 刘咏平 文/图
可怜天下父母心,当看到术后的刘万军能下床行走的那一刻,年近七旬的白礼珍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四个多月前,这位普通的母亲为了挽救身患尿毒症的儿子,毅然捐了自己的一个肾给儿子。“儿子好了,这个家才完整,生活才有奔头。”白礼珍告诉记者,她的想法很简单,生活再苦再累都无所谓,可这个家不能散。面对未来的生活,老人家的眼中满是期待和寄托。
不幸:儿子患上尿毒症
白礼珍的家住在杨店乡刘兴集村,当记者赶到时,远远地就看到满头白发的白礼珍站在自家屋前。老人家面色红润,气色不错,很难想象几个月前,她用自己的一个肾把儿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白礼珍育有两儿一女,由于老伴去世得早,45岁的儿子刘万军一直以来是这个家的顶梁柱。因为年富力强,这几年刘万军常都是在外面给人家打工挣钱,不管钱多钱少,只要有活就干,甚至还出国务过工。在外人眼里,这样的生活颇显清苦,然而刘万军却甘之如饴。“孩子们从小就懂事,邻居们常夸我有两个好儿子,我不和别人比生活条件,只要孩子们都健健康康,就很知足了。”白礼珍说。
可是,不幸却在2012年降临。那年,刘万军被确诊为尿毒症。医生的诊断犹如晴天霹雳,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从此,刘万军只能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短短几年时间,家中的积蓄所剩无几,然而却不见刘万军有任何好转的迹象。“自从大儿子患病后,我的大孙子放弃了考大学的念头,毅然选择在外打工赚钱,孩子很懂事,知道家里需要有人撑着。”说到这,白礼珍的眼睛湿润了。
有一次,刘万军下田收稻子,结果毫无征兆地倒在了农田里,好在及时被人发现,送到医院救了过来。从那之后,他的病情越发严重起来,医生甚至表示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尿毒症唯一能够根治的方式就是进行肾移植。
决定:毅然捐肾救儿子
换肾?什么是换肾?对于这个在农村里种了大半辈子田、土里刨食的农村妇女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白礼珍也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小手术。“我老伴走了9个年头了,这个家一直靠我这个大儿子来维持,如果他有什么三长两短,这个家以后该怎么办?”白礼珍当时的情绪几度崩溃。
换肾最主要的是肾源问题,医生说近亲中肾匹配率会比普通人的高。上午听了医生的话,下午白礼珍就走进了检验科,因为她心中一直回荡着医生的那句话“近亲的匹配率会高”。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之前,会为你开一扇窗”,经过检测,白礼珍的肾和儿子的肾是匹配的,也就是说白礼珍可以给儿子一个肾了。知道了这个消息,这个坚强的女人流泪了,这似乎让这个绝望中的母亲看到了一丝希望。现在她是可以救自己孩子的,这算不算不幸中的万幸呢?
然而配型成功了,但换肾手术的费用又难住了这个家庭。因为刘万军的前期治疗,家里已经一贫如洗。好在这时候,杨店乡政府伸出了援手,当得知白礼珍家的困难情况后,杨店乡将白礼珍一家纳入低保,并通过合作医疗报销了30多万手术费的80%,解决了这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现在儿子的命是最重要的,他还要照顾我的两个孙子,以后的路长着呢,别说是一个肾了,就是要我的命我也给。”然而,经过检查意外发现,白礼珍的一侧肾脏上有囊肿,可能不宜捐肾,这甚至让她一度陷入绝望。“医生当时都劝我,说我年纪太大不适合捐肾,可谁也没法改变我的想法。”白礼珍并不甘心,又经过进一步的筛查,最终医生表示可以进行捐肾手术,让这位白发老人当场喜极而泣。
2014年12月3日,是母子做换肾手术的日子。手术前,母子俩被隔离,没机会说几句话就被分别推进手术室。“我的儿子怎样了?”术后,这是白礼珍见到医生的第一句话。如今,白礼珍身上一尺多长的刀口还经常会疼,可一瞧见儿子安然无恙,她就满心安慰,“儿子活着,希望就在!”
手术成功后,白礼珍的儿媳妇趴在老人床前泣不成声,“还是咱妈好,还是咱妈好!”白礼珍的眼中都是怜爱,“想尽办法也要让他活下去!”母爱无言,字字句句皆平淡。白礼珍捐肾救子的大爱可歌可泣,谱写了一曲母爱无疆的人间颂歌。
心愿:家重新点燃希望
白礼珍告诉记者,在同一个病房里,她认识了另外一位遭遇同样情况的母亲,两个人一见如故,还经常通电话互相鼓励。“她老伴原本不同意她捐肾,我就开导她,告诉她一个肾可以给儿子第二次生命,后来她也渐渐坚定了捐肾的信念。”
如今手术虽然成功,还有漫漫治疗之路要走。目前,刘万军还要经常去合肥做治疗,未来也要一辈子与药物打交道,治疗费用也是一笔天文数字,但身体一天天在好转,这说明母亲移植的肾脏,在他身上已经开始正常“工作”了,这是全家人最大的希望。
“那你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面对记者提问,白礼珍沉思片刻说道:“子女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哪有不疼的。我只希望我的儿子身体快快好起来,这样我就安心了。”采访中,老人一直展现的积极乐观心态令人称叹,正是她的勇气和抉择,给这个家又重新点燃了希望。
采访中,周围的邻居告诉记者,捐肾救子,这种决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何况自己身体并不健康,这个母亲很伟大。“她先后动过两次手术,加上这一次已经是第三次了,我们都称呼她为‘三朝元老\’,真的很不容易!”
一个母亲,捐给自己儿子一个肾无怨无悔。为了母子俩的明天,他们坚强而又勇敢地生活。希望更多的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这位伟大的母亲。
■采访手记
母爱,无可替代
舐犊之情,人皆有之,没有哪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白礼珍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她对子女的爱超过了自己,她不但给了儿子第二次生命,也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和重生。
其实,就算白礼珍不捐自己的肾,人们同样能理解,每个人面临可能存在的生命危险都会恐惧,况且白礼珍年事已高,只是白礼珍的大爱战胜了恐惧。很难想象一个如此娇小的身体内孕育着如此强大的爱,爱的伟大之处,在于无私和无畏。
亲情是人间最无私、最感人的。它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财富。白礼珍的一个肾,成就的不只是儿子的健康与生命,也折射出了我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妈妈的坚韧、勇敢与博大。
血浓于水,此情最亲。我们看到,当儿子命悬一线,母亲挺身而出接力捐肾,不惜自己生命,无怨无悔;当一个家庭风雨飘摇岌岌可危,母亲用自己的光亮,延续儿子生命之火;我们更感叹,面对病魔,血浓于水的亲情书写出深厚的生命接力,成为生命坚如磐石的支柱。
这就是爱,让我们向这位母亲致敬,也祝福他们,未来会更好。
新闻推荐
4月25日,在省兽药饲料监察所陪同下,农业部“瘦肉精”抽样检查组一行5人,来肥东开展养殖环节“瘦肉精”专项监测工作。检查组一行分别来到合肥康牧养殖有限公司、合肥金大地农...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