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你所在的圈子看世界
几乎是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就扎入了这个圈子,十来年来有过跳槽,倒是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因为是上班族,上班时间本就是占据了生活的很多组成部分,这些年来在此浸淫,都是自然发生的事情。
职业属性会影响人吗?这个当然。似乎就连最初我们所读专业,理工男,还是文科女,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在金融圈呆久了,你觉得这会有什么影响?我主做审计业务部分,理应成为锱铢必较之人?呵呵,这个解读谬之。
因为是在外地读的研究生,刚回合肥工作的前两年,相同的业务工作,较之在这里同学同事一大堆的人,我开展起来没有巧劲儿可用,多勤勉做事,周遭的人也就是这样连接起来。我们这个行业的猎头显然不会在网上盲目浏览应征资料,更多时候是因为前期有过交手,或深或浅有些了解,约访,谈话,几乎成了我们这儿跳槽的模式化过程。我自己也不例外。
有关圈子,以上是我的真实感受,如果还要展开来说,可以和大家讨论一下小小的个人感悟。最近看一篇文章王明夫谈商业模式,他说,“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Uber没有一辆出租车;全球最热门的媒体所有者Facebook 没有一个内容制作人;全球市值最高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没有一件商品库存;全球最大的住宿服务提供商Airbnb没有任何房产,这些在表明一些有趣的事正在发生……真正的财富创造仅仅是连接!记住,别在你所在的圈子看世界。”最后那句“记住,别在你所在的圈子看世界”,其实是在提示我们做事成功纵然需要眼界,即使单纯谈生活感受,能够不局限,时常“外出”看看,也是非常必要,就像是我们理解和感知生态的多样性一般,除了术业专攻,那些旁门,却能使我们的生命丰满有爱。于是我还有分享亲子的群体,还有烘焙与美食的群体,这些让我乐在其中。
维系圈子关系,这个话题可难可易。难在于,即使一个公司的礼宾部考虑逢年过节给客户准备礼物都还要煞费苦心一番,与人恰当的相处自然不是易事。说来也容易在于,人生在世,最核心的产品无非是自己,当自己用心做人,外溢效用自然会帮助顺其自然地打开一番局面,也未必需要太多用心经营。工作十年之后,这番感受显而易见。
前段时间的热新闻,赚了20亿港元股市的一姐赵薇,凌晨,那个时候香港股市还没有开盘,操盘手们都在睡大觉等着第二天大显身手,赵薇整了一个清水火锅,里面连大料都没放,赵薇吃得是津津有味,还同朋友们喝了11瓶红酒。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赵薇的投资过程中,不断地有马云的私人影子。但是再往前看的话,就是赵薇买入阿里影业时,阿里集团对借壳的上市公司刚刚清理完毕,没有大牌演员,没有知名导演,更没有成型的大片,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大家对搞互联网的马云搞娱乐只是围观。赵薇买进去亏损5亿港币,当时很多人只在为赵薇套牢担心,她没有洗洗上岸,她看准的是阿里整合资源的大势。这时候,我理解的是,这一切都更像是一种修行,要心态,更要眼界。把自己经营好,其他,都只是时间和契机问题了。
懂得交换,建立属于自己的圈子
自己真正第一次意识到“圈子”为何物,是在自己在国外留学那几年。大学毕业后,从自己决定出国求学,到脚踏英格兰的土地前后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和大多数留学生一样,刚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因为与当地人文化差异,所以那时我们中国留学生都会扎堆在一起,更倾向于选择结识其它的中国学生,使自己更快地拥有归属感和更多共同话题。时间长了,不知不觉自己身边就拥有了一个所谓的“中式圈子”。在这个圈子里,每一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真本事考进来读研的,所以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过人之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彼此学习的地方。
这样的“中式”交际圈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能够使刚到异国的中国留学生迅速摆脱一个人的孤单状态,拥有朋友,但也使得交流范围受到了很大限制,成为融入当地圈子的绊脚石。后来,我觉得应该勇于走出“中式”圈子,结交更多的外国朋友,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对我而言,这是出国求学,学业以外更为重要的收获。在留学的几年,除了日常的学习,常做的就是和各地友人结伴旅行,穿梭在欧洲各地的街角巷陌,享受途中的风景,感受城市中的人文;同时也会我也会参加当地朋友创办的一些社会公益组织,去真正融入到当地社会,知道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后来毕业回国,自己很快就应聘进入了安徽电视台广告部。应了那句“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的豪言壮语。也算是迈入了所谓的广告圈。上班一年多的时间,我都信奉以“志同”为圈,我相信的是只要志趣相投,观念一致,便可成圈,与职业、年龄等一概无关。工作关系,接触了不同的客户群体,也可以说是不同的圈子。珠宝圈,地产圈,快消品圈,无论最终工作上合作与否,私下的朋友圈在不断充盈。对于我而言,这是这段工作经历中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受用终身。
最终,为了心中一份执拗的梦想,选择告别不舍的职场生涯,走上创业的道路。至此,我才真正感受到“以道为合”为圈的意义。它对创业阶段的我而言,力量不可低估。例如我后来开了间主题咖啡馆,这对于我来说完全是从零开始。毫无经验的我,从当初决定去开咖啡馆到今天的初见雏形,坎坷历程可见一斑。好在自己结识了一帮道合的前辈朋友,例如左拉主义烘焙坊老板李曼,因为彼此都很坦诚,我在李姐身上学到如何去规划开一间真正属于自己的咖啡屋。但正因为有着这么一帮朋友,我们彼此鼓励,相互依偎,才会看见希望,去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
一路走来,不断给我惊喜的是道合为圈的朋友们在不断增多,无形的力量将我们拉近。经常在遇到困惑无助的时候,大家唠叨两句,心中就会莫名的开阔,满满的正能量伴我同行。回首毕业后的这几年,从学生到职场再到创业,圈子在不断转变,唯一不变的是必须对自己的改变。 亚里士多德说过,“羽毛相同的鸟,自会聚在一起”。通俗点说,是什么样的人,自然就会吸引什么样的圈子。人以群分亦或者是臭味相投都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高质量的群体,形成往往源于个人魅力、人格、品德、才学的互相吸引。
圈子多不表示本事多,圈子大不代表能力大。现在某些大学生认为只要进圈子、搞关系就能成功的说法往往只是臆想。某种意义上,所谓“圈子”很多时候是一种“交换资源”。如果自我资源不够多、不够好,身处的“圈子”就会慢慢消失。换言之一个圈子能不能愉快地玩耍,取决于圈子内的人是不是在一个同等的地位,同等的能力,各方面能力是否不相上下。
所以,圈子不光光只是朋友聚会的圈层,在现实生活中,“圈子”相比“就业”话题,似乎更有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即使你毕业后多年,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事业上,“圈子”的影响永远都会围绕着你。圈子,它似乎成了现实生活中一种“我们”的圈层文化的象征,成为自己社会交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如何融入一个好圈子?如何去长期维系这样一个好圈子?并非想想那么简单。不同的圈层文化,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新闻推荐
青春毕业季之社交 圈子不是万能的撰文·周瑶瑶吴丽华方军 王晶 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设计·梁小灵青春之所以幸福,就因为它有前途。美好未来擒在手中,大把愿景等着兑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