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城市比作人,那么合肥高新区可以说“智商很高”。“中科智城、江淮硅谷”一直是高新区的目标。就在2015年,高新区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居第8位。合肥高新区还有很多荣誉,是首批“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全国首批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并获批创建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
高新区的发展,拉开了框架、改变了面貌。“这些荣誉不是结果,是阶段性地总结,我们还会继续努力。”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经济]全年GDP增速达12%
李兵“晒”出了高新区的成绩单。“十二五”期间,国家高企增至460家,占全市44%。“中科大先研院一期投入使用,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创新院等协同创新平台正在加速建设。”李兵介绍,高新区现在集聚科技服务机构320家,占全市的53%。孵化器16家,其中有8个是国家级的,占全省的47%。
这样的成绩在全市和全省都名列前茅。 2015年,合肥高新区持续发力,预计全年实现GDP494亿元,增速12%,规上工业产值1158亿元,增加值320亿元,增速12%。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比如惠而浦中国总部暨全球研发中心和大陆轮胎三期等,德国博世和日本丰田通商2家世界500强也成功落户。这些都是高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高新区的发展思路也很清晰,围绕格力系和美的系转型智能家居产业,光伏产业、新能源、智能语音、集成电路等都是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我们力争2016年,让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成为‘百亿\’产业,另外鼓励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新三板挂牌企业争取突破30家。”李兵介绍,未来5年,高新区还将重点推进基金大厦、专业孵化器建设。
[民生]提高低保补助 建成两所医院
1990年合肥高新区奠基,2015年是第25年整。 25年,当年出生的小孩正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这块合肥西部的土地,从荒僻到热闹,当地人民的生活发生极大的改变。
仅仅是在“十二五”的5年里,高新区新建道路56条,新增通车里程近百公里。新建安置小区289.3万平方米,安置居民39494人。建设公租房、廉租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23800余套。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各5所,引进合肥加拿大国际学校(全省首家)、合肥七中、安医附院高新医院等教育医疗机构。
李兵说,2015年,高新区实现省、市、区民生工程共29项,新增廉租住房1916套。“孩子是未来。”最让他觉得骄傲的是教育,2015年,高新区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梦园中学等4所学校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十三五”即将到来,高新区的规划已出。李兵介绍,这5年,高新区会调整提高低保、养老医疗、教育等民生补助标准,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真正让百姓享受发展成果。”
在安置房方面,高新区有所创新,计划开展先建后拆及货币化补偿模式试点,2016年当年就将建设复建点200万平方米。为保障人民生活,“十三五”期间,高新区将建成安医附院高新分院、省妇幼保健院(西区)。
李兵特别提出,高新区的民生工程有着强烈的“高新特色”。 2015年,高新区首创“智慧城市发展商”PPP模式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获批财政部首个智慧城市PPP示范项目,智慧城市和网上办事、数据共享、居民出行等民生工程紧密相连。高新区的居民们都能在生活中享受到“科技魅力”。
[生态]试点“海绵城市”下雨不再看海
高新区在生态资源上有优势,大蜀山、王咀湖、柏堰湖,“一山两湖”是高新区的绿色脉络。目前,大蜀山已经成为较成熟的“城市绿肺”,王咀湖和柏堰湖正在开发当中。“我们一直说要做大‘绿文章\’,做活‘水文章\’,早就推进水环境整治和环巢湖生态修复。”李兵介绍。
目前,两湖的改造初见成效。令李兵觉得骄傲的还有,2015年年初,合肥高新区通过验收,正式跻身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成为安徽省首家也是中西部首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市民们最直观的感受,一是环境好了,二是房价涨了。”
在“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将结合合肥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持续开发以王咀湖、柏堰湖核心片区为主的地下空间,重点提升供热、公交、污水处理、排水等基础设施。
同时,高新区还将围绕"智慧高新"顶层设计,实质推动智慧城市示范性建设,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打造“绿色海绵综合体”。“海绵能吸很多水。”李兵解释,海绵城市就是建设地下管廊,让雨水蓄排顺畅且能得到合理利用,让城市在应对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方面有更好的“弹性”。
倡导低碳生活也是高新区一贯的发展理念,“十三五”期间,高新区还将试点慢行系统,围绕“一山两湖”建设38公里绿道慢行系统。
■深度对话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力争37500元
安徽商报:“十三五”马上就要来了,高新区有没有什么打算或目标?
李兵:“十三五”期间,高新区的四大战略是“创新驱动,产业引领,开放发展,产城融合”,目标是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国新兴的创新驱动示范区、大众创业引领区、产城融合样板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和中部崛起增长极。我们有个初步设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850亿元,年均增速11%;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力争年均增速10%。同时,我们继续鼓励创新创业,将继续建设孵化器150万平方米,孵化培育上市企业25家;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25件;推进产城融合,持续改善民生,城镇化率达7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7500元。
安徽商报:“创新”一直是高新区的灵魂。以后,高新区还将做些什么?
李兵:其实,我们说的很多方面都是“创新”,新兴产业、智慧城市等等。“十三五”期间,我们将依托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创新院等协同创新平台,持续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与欧美、俄罗斯等优质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推进大陆轮胎、惠而浦和中俄超导质子研究中心等国际化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推进“江淮硅谷”人才工程,组建“双创”团队,引进领军人才,开展专业化创客培训,搭建人才发展国际化平台,加快人才国际化、集群化发展。
安徽商报:在对企业的支持上,高新区有哪些新的做法?
李兵:高新区对企业的扶持是全方位的,很多做法都全市或全省领先,比如刚刚发布《关于支持和引导基金集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吸引基金管理机构和基金人才入驻,是全市第一个发布此类政策的。高新区聚集了12000多家企业,其中80%都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需求很大。此前,高新区就设立全省首家政府主导天使投资基金,发起和参与设立10支创投基金。
高新区高楼林立 陈安云/摄记者汪日贵通讯员杨萃秦锦坤
新闻推荐
随着都市硬派SUV维特拉的璀璨上市,12月19日,长安铃木在合肥开启维特拉品牌体验日活动,并发表品牌主张“敢行我路I’m Vitara!”,旨在进一步拉近和年轻目标消费人群的距离。目前,城市SUV市场已进入...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