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合肥轨道LOGO设计的讨论沸沸扬扬,并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形成大量转发。
单从城市管理角度看,这件事应被叫好,它体现了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城市建设与发展,不应是决策部门、规划部门以及建设部门等几个机构的事,它是全体市民的事,理应被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交锋。
合肥喊出“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精神口号已经几年了,在这个口号中,就连现在被热捧的“创新”也排在了最后,因为没有“开明开放”又哪来的“创新”!所以从轨道LOGO的热烈讨论来看,功夫不负有心人,合肥市决策层的长远眼光终于得到回报:市民的热情正被调动起来,我们相信,创新能力也将会由此不断得到释放、得到激发。
但当我们兴奋地迎接城市管理的新气象时,热情投身其中的广大市民,也应努力适应这样的形势。这其中尤为值得市民注意的是:拿出自己的判断,而不应一味地“跟从”。由于很多年来形成的意见氛围,我们在无意识中,偏向于崇尚“权威”,在当前的现实中表现为容易趋从“大V”等“类权威”或所谓“精神领袖”,却并未注意自己的意见表达。与此类似的是,“随大流”也是多见现象,当某种观点被不少人认同时,往往选择趋而从之。这与我们内心渴求认同的站队思维有关。其实,“少数服从多数”只是最后一种不得已的解决方案,在现代社会中,少数人的意见同样伟大,同样应被认同,最后的结论仅是一种选择而已。
同样,当我们兴奋地迎接城市管理的新气象时,管理者也应努力适应这样的形势。比如轨道LOGO这件事,请评审组专家在公共媒介上,向市民解释并互动一下,顺便还能提高一下市民的艺术水准,这是一件多么好的市民普及教育活动啊。笔者就认为,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稳重感与安全感当为设计中主要考虑的方面,其次才是时代感与设计感。从这个角度看,目前合肥轨道LOGO的设计基本达到要求。
但即使我们基本认同目前合肥轨道LOGO的设计方案,也并不反对民间继续对此进行讨论,即使这种讨论中甚至含有挟私的意味。管理者的胸怀有多大,这座城市就有可能建设得有多好,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未来的争论还会有更多,我们都要适应并参与其中,为合肥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智慧。 □本报评论员 周祥新
新闻推荐
“合肥市的车越来越多,常常是找停车位的时间比开车的时间还长。"合肥市政协委员王衍平说。王衍平的感受引起了政协委员们的共鸣。委员张怀科建议,将停车场建设纳入民生工程,按照民生工程的程序要求...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