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2015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
作为“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团队的第一完成人,潘建伟也因年仅45岁的年龄优势,刷新了2006年支志明49岁获自然奖一等奖的纪录。在当天的颁奖大会上,潘建伟还作为获奖代表发言。
[团队]潘建伟全球“招贤”组建团队
能取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就,不仅需要长远规划,更需要群体作战。从2001年起,潘建伟就开始了他的“人才布局”。
从中科大起步,“潘之队”的人才布局分别辐射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马普量子光学所、瑞士日内瓦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就在2008年,潘建伟带领在德国的团队整体回归中科大,而其他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也陆续回国,以陈宇翱、陆朝阳、张强、赵博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组成了一支精干的研究团队。团队成员、菲涅尔奖得主陈宇翱介绍说:“争论是这个团队的常态。在学术问题上,我们经常‘吵架\’。”
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潘之队”里的这群科学家们,常常伏案工作到深夜。“我们没有工作日和周末之分。”陈宇翱说。只有当一个大的突破做出之后,才能陪家人出去走走,算是一种放松,也是对家人的补偿。”
[情怀]让百姓享受科技带来的利益
陈宇翱说到的“陪家人”,也是潘建伟很在乎的事情。当年在德国时,潘建伟住所楼下有个经营蔬菜的小店铺,他发现,每年店主都会停业五周时间,专门用来带着家人去度假,这件事给潘建伟的触动很大。“德国有着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精良的制造业,这些都为德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而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普通百姓。”这也让潘建伟开始更多地思考:科学家在基础研究之外,该如何注意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科学研究不仅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潘建伟说,“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用一火车的东西去换人家一小包芯片。我们不仅要关注原始创新也要鼓励成果转化,为国计民生做些事情,让普通老百姓享受科技带来的利益。我们的团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通讯员刘爱华孙策记者胡霈霖
[
对话
]
潘建伟:还有更难啃的硬骨头
问:对于普通人来说,量子隐形态传输有多神奇?
答:如果我带着一个保险箱去北京开会,而保险箱的钥匙不小心落在合肥了。那么,在合肥的同事就可以通过量子隐形态将钥匙的每一个特征都精确传送到北京,并且在此过程中,这位同事并不能掌握到这把钥匙的任何信息。这在传统世界中是不可想象的。
问:在漫长的研究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
答:困难经常有。刚完成博士论文时,我一度曾觉得光子纠缠的方向已经没法再深入了。
问:“潘之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答:在学术问题上,我随时准备改变我的想法。团队的开放包容才能促进各自的成长。
问:有没有“获奖感言”?
答:这次获奖,是对我们多年来深耕在量子领域的肯定。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未来还有更难啃的“硬骨头”。
潘建伟(图左)在实验室中(图片由中科大提供)
新闻推荐
据悉,今年春节出游集中在2月5日至12日。元旦小长假之后,安徽中青旅春节旅游产品,出境名额最后抢定,国内线报名火热启动。从咨询报名情况来看,春节期间国内游产品以“南北线”为主,北边主推东北哈尔滨、...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