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鸣本报通讯员 王振娅
深冬一个早晨,合肥经开区高刘社区白露寺村民刘中宝来到自家田地,打开地头的出水口开关,给菜地浇水。他很感慨:“以前浇地要从干渠到自家农田挖一条土渠,不仅费工费力,还到处渗漏。如今,高刘社区整个灌区都修起高标准支渠,农渠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出水口,农田可以轻轻松松‘喝\’上水。 ”
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的高刘社区有耕地面积13.9万亩,丘陵薄地多,年平均降水偏少,是典型的缺水易旱地区。域内有大小水库8座,以前都只有干渠,没有支渠,农民浇地时都要自挖土渠,十分麻烦,甚至发生过群众浇地“争水”的纠纷。
问题到底出在哪?高刘社区工作人员走访调研发现,“小农水”工程点多面广,缺乏规划,虽然大笔资金投下去,但分到每个村也就一两万元。工作人员形象地向记者比喻:“撒了一把‘胡椒面\’,最后什么都看不见。 ”
如何有效解决水利末梢用水难? “必须调整思路,规划先行,走集中连片建设的路子,整体推进。 ”高刘社区农村发展科科长丁静说。
初冬时节,高刘社区各个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施工现场,村民们正鼓足干劲加固砌筑水渠和铺设灌水管道。 “我们根据地形、水系特征,在更新改造水泵的同时,采取‘泵站串塘\’的串链模式,把星罗棋布的沟、渠、库、塘等水体和农田连接贯通。 ”高刘社区党委委员康申文介绍。
截至目前,高刘社区已完成渠道清淤硬化5条,总长度12.8公里;泵站更新改造7座,装机功率290KW;清淤扩挖当家塘20口,扩大蓄水容量10万立方米。这些举措可提高农业生产灌溉面积6000亩,增加种植业粮食产量120万斤,增加收入160万元。
“很多项目区不是没有农田灌溉设施,而是缺乏管理,建了没人管,坏了没钱修,最终导致‘肠阻塞\’,甚至荒废。 ”从事农田水利建设30余年的社区水利站站长胡文彬深有感触。为改变这一状况,高刘社区大胆探索实行“四自主一确权”的管养机制。即:实行群众自主申报、自主建设、自主监管、自主验收,明确工程管护产权。 “按照先改后建的原则,明晰工程产权,明确工程管护人,签订管护协议,让农民真正成为‘小农水\’的主人。 ”胡文彬说。
今年58岁的李前文是南仓村一位退休村干,现在他多了一个“职务”,就是该村的“管水员”。到了放水灌溉时候,李前文挨家挨户记录村民们的灌溉需求,统计下来,向村里通报情况,再由上级统一实施放水灌溉。 “现在村民把田间工程视为自家的财产,乱挖沟渠、损坏设施的现象看不到了,用水后还自觉对沟渠进行清理、维修。 ”李前文介绍。
“小农水”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在田间忙碌着的刘中宝乐得合不拢嘴,“冬修水利抗大旱,没有工程瞪眼看,水利就是咱庄稼人的胆。现在,旱可浇,涝可排,今年丰收有保障了! ”
新闻推荐
1月15日,合肥市长宁社区的回迁居民在表演自编的欢庆腰鼓舞。活动现场还对该社区的2015年度154户“十星文明户”、7栋“文明楼栋”进行了表彰。在城镇化进程中,该区的居民逐步从农村自建房搬进了回...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