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阳光明媚,我和妻子慕名来到巢湖之滨的长临河古镇。这个呈丁字结构的古镇,虽面积不大,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建筑别具一格,设计独具匠心,内涵丰富多彩,十分值得一看。
从合肥滨湖新区驾车往东,经环湖大道,大约20分钟左右,便来到长临古镇。从外表看,古镇前有湖水拍岸,后有高山背靠,景色怡人。时值早春时节,游客络绎不绝,可见人气之旺。
停好车辆,跨过一座小桥,便走进长临古镇,眼前是一个古庐州建筑样式的小街巷,木牌坊、青石板、白墙粉黛的仿古建筑,依次进入眼帘,仿佛让人来到古时的庐州小镇。值得一提的是,小街巷两边的建筑物并非设计一致,而是各有特色,如两层的木楼,一层的四合院,虽质朴平实,却颇具历史气息。
古镇,如果脱离了“古“字,就没有了内涵,也失去了原来的价值。长临古镇的出现,并非凭空复制一个古镇,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据称,长临古镇建于三国时期,青阳山之水从寺前流至龙庵注入巢湖,久之形成河,河名长宁河,因此地滨临巢湖,后更名为长临河,镇名源于长临河地名。
目前,游客所游览的长临古镇全长600米,呈丁字形排列,气势恢宏,设计巧妙。虽然在2012年时进行了翻修,但整体仍然保持着江淮民居原有的风貌:青砖小瓦马头墙,木雕门窗冬瓜梁,小桥流水环村绕,百年长街古色香。
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底蕴,走进长临河古镇,文化气息、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如民俗文化馆内,藏有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的生活家居,让人仿佛感受到古庐州的生活气息;老报馆内,藏有清朝、民国、新中国各个时期记录重要时间节点的报纸,有的报纸虽已字迹模糊,但从字里行间中,依然能感受到那个激荡变幻的年代。
长临古镇的底蕴深厚,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这里的名人文化。据了解,长临河古镇是淮军的发源地之一,从古至今出了70多位杰出人才,如清朝文武双全的淮军名将吴毓芬、国民党海军舰队司令姚道义、国民党上将刘和鼎、“测绘将军”吴忠性、原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等。这些名人的事迹,在老报馆的史料记载中一一呈现,全面展示了长临河古镇人的文化素养与气质特性。
长临古镇上一栋不起眼的古民居,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栋房子名叫“吴氏故居”,是“测绘将军”吴忠性的故居,房子设计为正屋四间,厢房两间,厢房之间是天井小院,有浓浓的庐州特色。
吴忠性便是吴邦国的父亲,是我国地图投影学科的奠基人。故居背后,有一座两层的小楼,名叫吴忠性纪念馆,馆内用实物展示其一生的经历,也让我们对吴邦国的家庭有了些了解。
如果说,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予长临河镇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那么当下文化旅游的兴起,则为当地居民挖掘了一个“聚宝盆”。由于游人增多,长临河镇上的土菜馆、农家乐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漫步在长临河古镇上,放眼望出,土菜馆里游人齐聚、大快朵颐,银鱼、糯米圆子等各色菜肴香气四溢,飘荡在小街巷中。
在一家名为“胡氏人家”的土菜馆,老板娘说,由于游客多,每天土菜馆里有10桌左右的客人,去掉成本,每天的纯收入达500元。“靠着老祖宗的文化遗产,乘着现在旅游发展的东风,我在家当老板,再也不用出门打工了。”
两个小时的游览,令人意犹未尽,长临古镇的景色、文化、风物,留在脑海中成为永久的美好记忆。春来长临河,享受的是一道美味的精神文化大餐。
新闻推荐
雪涅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