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滁州市实施“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制度创新作为根本保障,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精准对接。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围绕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高层次团队引进、科技项目争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才、金融、服务等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2017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创新,精心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引擎。
2.滁州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基本架构是怎样设计的?
构建符合滁州实际的“1+4+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即制定1个统揽全局的指导意见;实施4项工程,科技企业创新培育工程、科技创新项目推进工程、科技人才招引培育工程、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程;分批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1+4+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中,已谋划各项配套文件18个,第一批集中推出10个。
3.近年来滁州市科技创新财政投入情况?
近年来,市本级科技经费年均增长46.5%,市财政科技专项预算由2015年1070万元、2016年2630万元,上升到2017年的10350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2016年翻了近两番。
4.目前滁州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标现状?
截止到2016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230家,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增加值1424.9亿元和316.9亿元, 均位居全省第3位;发明专利授权1190件,居全省第3位;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94件,居全省第6位;研发经费占GDP比重1.69%,居全省第6位。
5.目前滁州市科技创新还存在哪些不足?
滁州市科技创新工作同先进地区相比、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5年,在投入强度上,全社会研发投入仅占合肥的1/6、芜湖的1/3;在科技人才上,滁州市每万名就业人员中从事R&D活动人员比例在全省16个市中排名第10。在企业创新活力上,单企科技项目竞争能力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上,2014年以来,每年滁州市仅有一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得到省里支持,与省内外同类地市存在较大差距。此外,滁州市科技创新还存在发展不均衡、科学技术奖获奖等次不高、政策供给不足等问题。 (科创办)
新闻推荐
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统计资料显示,全国2015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429.2万例,死亡病例281.4万例。世界卫生组织倡导,肿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提高肿瘤临床治愈...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